30臺液晶電視循環播放30年來30個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場景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成就圖片展開幕,免費展出1個月左右
千張圖片 重溫特區30年巨變
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4日訊(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來到這里,仿佛置身上海世博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重溫廈門的特區30年之路。”昨天,許多特區建設者代表參觀完圖片展后,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成就圖片展。昨天上午,該展在市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開幕。近千張圖片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重溫廈門30年的發展巨變。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可清,駐廈部隊領導代表張學杰,省市老領導鄒爾均、朱亞衍,與特區建設者代表共同為圖片展開幕剪彩。
于偉國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3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在一代代特區人努力奮斗、傾力奉獻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探索并走出了一條生產穩健發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態優美宜人的科學發展之路,成功實現了自身發展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有效服務了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
“廈門經濟特區30年建設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中央關于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在經濟特區發展的各個關鍵時期所推進的各項部署政策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于偉國說。
“這次圖片展,通過一個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影像,系統回顧了30年來改革開放、建設發展的光輝歷程,集中展示特區現代化建設的突出成就,形象展現特區人開拓進取、奮勇拼搏的精神風貌。”于偉國說,“我們相信,通過參觀圖片展,人們將更深感悟創業歷程的艱辛困難,更會珍惜今天所擁有的美好生活,更加堅定再創輝煌的信心決心,從而進一步激勵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立足新起點、當好排頭兵,奮力推進廈門經濟特區科學發展新跨越。”
本次展覽以“科學發展之路”為主題,共征集近千張反映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的攝影圖片,展廳面積達到6500平方米。展覽分 《前言:亮彩廈門》、《潮起:時代使命》、《潮涌:先行先試》、《潮暖:聯動兩岸》、《潮聲:唱響和諧》、《尾聲:幸福廈門》等六大展區。
有意思的是,這次展覽大量穿插運用了音效、視頻、場景、光影、光電、模型、真人秀、文字等十幾種高科技和富有創意的展覽手段。
?? 據了解,本次展覽將展出1個月左右,免費向市民開放,每天開放時間為9:00-17:00。
真人秀行為藝術,再現建設場景《青春在特區飛揚》
???? 逛展
《前言:亮彩廈門》35平方米沙盤演示城市面貌
走進展廳,入口上空高低有致懸掛300根LED白色圓柱水晶燈管,舞臺上小提琴演奏者正為大家獻上一場雅樂盛宴,舞臺兩邊的LED顯示屏正播放一組組大家熟悉的廈門經典街景:游人如織的中山路、美麗的鼓浪嶼、閩南特色的廈門騎樓、琳瑯滿目的商場。
《風華錦繡大地》這個35平方米大小的廈門規劃大型沙盤上,輔以3D全息光影投射,用不同光線色彩展現廈門建設經濟特區以來城市面貌的變化。
《潮起:時代使命》在鏡頭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沿著光影投射出的廈門經濟特區最新的主要社會經濟指標柱狀圖,進入第二展區。這部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親切關懷和高度評價為主線,展示廈門經濟特區創辦階段的搶抓機遇、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的歷史場景和成就。
鋪天蓋地的新舊對比照,讓人驚嘆。影像墻上,設有30臺廈華現代液晶電視循環播放30年來30個重要基礎設施的施工建設經典場景。鏡頭里的每個動作,每一步腳印,都令特區建設者感慨萬千。一些來參觀展覽的特區建設者,還在鏡頭中找到自己當年的身影。
《潮涌:先行先試》 電子書中了解“創新廈門”
沿著投注在地面上的廈門與世界的貨運吞吐量,來到第三個展廳。這部分著眼解放思想,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都說廈門在先行先試中不斷創新體制、創新機制,但有部分人對此一知半解。其實,想了解也不困難。
到書吧翻閱電子圖書翻閱器,這里的書籍主要有展示廈門經濟特區歷次五年規劃大綱的匯編圖書和廈門經濟特區30年重要文獻匯編圖書以及有關體制機制創新的圖書。
身著傳統服裝的臺灣臺中“電音三太子”跟隨著音樂熱情起舞
《潮暖:聯動兩岸》電視迷可在這里看電視
廈門與臺灣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地“五緣”優勢明顯。這部分展示了廈門經濟特區發揮對臺工作前沿平臺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個電視迷,在這里,你將看到不少由兩岸合作拍攝的電視題材、兩岸共同錄制的晚會節目。如果你是一位兩岸資訊關注者,在這里,你將看到一些反映廈門在處理涉臺事務和突發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歷史資料和圖片。
首批臺灣記者赴大陸采訪的第一站便是廈門,隨著時光的流逝,首批臺灣記者在廈門的這張合照越發珍貴。
《潮聲:唱響和諧》體驗鼓浪嶼家庭音樂會
走進《潮聲:唱響和諧》,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一個融匯廈門宜居、溫馨元素的精彩展示讓游客流連忘返。
120度寬熒幕播放著紀錄片《我是廈門人》,影片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面帶微笑,用南腔北調說著“我是廈門人”。
鼓浪嶼被稱為 “琴島”,據了解,鼓浪嶼上有100多戶音樂世家或鋼琴世家,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他們就會邀集親友彈奏演唱。現在,如果你想體驗現場版的鼓浪嶼家庭音樂會,不必一定要到鼓浪嶼才行,在《琴島飛出歡樂曲》互動式仿真市民文化生活場景亦可享受到。
《尾聲:幸福廈門》簽個名,留言版同步上網
穿過時間隧道,來到《尾聲:幸福廈門》。望著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廈門的巨幅彩噴照片,讀著廈門經濟特區30年30件大事,看著廈門經濟特區30年榮譽展板,自豪榮譽感油然而生。
坐在階梯式座位,思緒隨著大型新城規劃3D動感影片《美好廈門》,一起徜徉在未來城市,對美好廈門的明天有了更具象的感受。
“三十年成績令人振奮,未來廈門更令人期待!”“廈門的明天更美好!”出口處,三臺電子同步留言版是人氣最旺的地方,大家紛紛通過親筆簽名,送上對廈門經濟特區的祝福。有趣的是,大家親筆簽名將同步到網上。
逛完展覽,不要忘記在門口蓋個紀念章哦。
人物
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潘維廉
?“廈門的進步,是靠每個市民辛勤建設的”
潘維廉,廈門人無人不曉,熟悉他的人都親切稱他“老潘”。昨天上午,這位最熱愛廈門的美國人作為建設者代表,出席圖片展開幕剪彩。
身為廈門大學MBA中心教授、福建省第一個獲得中國永久居留權的外籍人士,老潘旅居廈門23年。可以說,老潘見證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建設的一幕幕。
老潘說,1976年至1978年間,他還是個未滿20歲的毛頭小伙子,被派遣到美駐臺空軍基地服役,整天與導彈打交道。“我從未想到,10年后,居然會攜妻挈子來到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廈門。”
1992年,他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擁有了永久居住權。
老潘四處游逛,“游歷”了廈門的大街小巷,對中國的風土人情著了迷。耳濡目染,他很快就成了真正的“中國通”。他把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寫出來,2000年出版了《魅力廈門》,讓更多的人了解廈門。
“這些年,廈門的外地人漸漸多了起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真誠地熱愛這座城市。”在老潘的心中,廈門就是他最美的家,是他的第二故鄉,也是他養老的地方。老潘告訴導報記者:“看完這個展覽,讓我感受到廈門的進步是靠每一個市民辛勤建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