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的創新實踐
二、在特區增創新優勢階段,勇于創新,當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筑兩岸經貿合作平臺的先行者。 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興起和全國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經濟特區原有的一些優惠政策逐漸淡化。經濟特區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能不能在深層次的改革開放中繼續發揮試驗田和排頭兵的作用,一度議論紛紛。以江 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關注經濟特區的建設與發展,多次重申:“中央對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中央對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要把發展經濟特區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基本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要搞多久,經濟特區就要搞多久。”江 澤民先后三次蒞臨廈門經濟特區考察指導工作,與特區的建設者們共商發展大計,他指出: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通過增創和發揮經濟特區的新優勢來發展經濟特區的新特色”,特別強調:“廈門優勢、特色應該體現在與臺灣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上,這個作用別的特區不能代替,這個作用隨著歷史的前進會越來越顯示出來。”他親筆為廈門經濟特區題詞:“堅持改革開放,努力辦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特區。”鼓勵廈門經濟特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大膽探索,取得經驗,發揮示范作用。 廈門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緊緊抓住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筑兩岸經濟貿易合作平臺這兩大主題,突破常規,打破框框,先行先試,創下了多個全國第一:在全國城市中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廈門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率先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開辟生產資料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率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完成國有企業改制,組建國有資產投資公司,首創由“國資局、投資公司和企業”三個層次組成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了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在國企改革中率先實行“少破產、多兼并,少關閉、多嫁接改造”的指導方針;率先制定《立法條例》;率先實行聽證會制度;率先實行補充醫療保險;最早進行代建制試點;最早推出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土地使用上,首試“以地養地、以地養城”,通過土地有償使用籌資改造老城區,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等等。這些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探索,為全國深化各方面的改革積累了經驗。 為促進兩岸關系新發展,上世紀90年代,廈門經濟特區利用自身優勢,從最需要突破的領域入手,試行了許多新的舉措。率先制定實施了全國首部地方性涉臺法規《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率先實行臺胞“落地簽證”和“落地簽注”政策;創辦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首開廈門與臺灣高雄試點直航,等等。這些新的舉措,為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發揮了經濟特區應有的作用,也促進了廈門的改革和發展。 |
- 2011-12-24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圖片展開幕 免費展出1個月
- 2011-12-24省委省政府關心支持廈門經濟特區建設
- 2011-12-22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文明,最美的城市風景
- 2011-12-21三十而立展風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的成功實踐
- 2011-12-21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 央視將連播廈門特區專題
- 2011-12-20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廈門 因文化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