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鷺集團看廈門特區建設30年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親歷】 建高科技園區 帶動新農村建設 “銀鷺是和廈門經濟特區一起成長起來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成就了今天的銀鷺。”陳清淵感慨地說。 1981年廈門經濟特區動工建設,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同安的偏僻山村——馬塘村,那時陳清淵還在村里務農,他和哥哥陳清水對著滿山的水果思考出路,家鄉有豐富的農產資源,大家卻過著貧窮的日子。創業的激情在兄弟倆心里燃燒,1985年,陳清淵兄弟與同村的4個年輕人創辦了廈門第一個村級企業——新圩興華罐頭廠,這是銀鷺集團的前身,在鄉鎮企業的創辦熱潮中,銀鷺邁開了成長的腳步。 回首當年創業的艱苦,陳清淵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沒有廠房,是用村里種蘑菇的房子來做生產車間的,甚至很多設備是自己做的,而產品主要生產荔枝、蘑菇等罐頭。“產品生產出來后,還得賣出去,所以市場信息很重要,這還得多虧了廈門是經濟特區,尋找全國各地的需求信息變得容易了很多。” 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進入低谷,舉步維艱的銀鷺卻從臺灣引入先進的罐頭生產設備,提高自動化水平和產品產量,建起了標準化的廠房。看似冒險的舉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名不見經傳的銀鷺,開始走在了國內同行業的前列。這之后,銀鷺又成功引進意大利PROCOMA無菌冷灌裝線、德國KHS無菌冷灌線等先進設備。 隨著銀鷺的發展,陳清淵兄弟心里有個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以工業園區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于是,廈門銀鷺高科技園區隨之誕生,它還是首批經國家農業部命名的“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園區規劃總面積12.22平方公里,主要產業是食品、飲料、包裝材料等。2010年,入駐園區企業已達20多家,實現年工業產值80多億元,解決15000多人就業,其中本地農村勞動力4000多人。 銀鷺成功帶動了新農村建設,使馬塘村成為改革開放第一批“全國文明村”,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
- 2011-12-26海內外嘉賓為特區“干杯” 酒會用細節展現特區風情
- 2011-12-26廈門特區30周年 今天是353萬特區人的節日
- 2011-12-26市委市政府30件惠民實事基本完成 獻禮特區30周年
- 2011-12-26東南網系列策劃報道特區30周年
- 2011-12-25廈門特區30周年:國際賽事匯聚世界目光
- 2011-12-25臺商和地產經理人的廈門之路:特區變化讓他們堅信創業選擇
- 2011-12-25廈門特區30周年:環東海域整治再造一個廈門島
- 2011-12-25印華地磚廠:打造廈門特區第一家外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