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廈門經濟特區 走出科學發展之路
站在全國看廈門,量也許不起眼,但質很耀眼。2010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已由30年前的7.4億元增至206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0億元,體量并不算大。但再算均賬,人均GDP近1萬美元,每平方公里創造GDP1.1億元,萬元GDP能耗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4%,這些顯示發展質量的指標,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站在全省看廈門,既是一個設區市,又是龍頭,帶動全局的作用凸顯。 無論是量的擴張,還是質的提升,廈門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立市。藍天白云,綠樹成蔭,湖水微瀾,白鷺翩翩,“最溫馨的城市”名副其實。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一塊塊燙金招牌,昭示著廈門人本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成績。全國文明城市評選,競爭激烈,有多個城市連續三屆榜上有名,但廈門的“三連冠”,卻是唯一的。 龍頭帶動,風起東南。從一座閩南濱海之城,到沿海一線城市,再向內陸縱深推進,省委省政府運籌帷幄,八閩處處競相跨越,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圖景漸次展開。 放眼全國看福建,體量不大,發展速度也非最快,但發展質量和效益可圈可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持續發力,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60多個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025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近一半;萬元GDP能耗居全國低水平的前列……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調結構、促發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同時鄭重承諾:全省GDP、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三項指標要同步實現12%的增長。年底交出的成績單,令人欣喜,預計2011年上述三項指標可以全面完成。 既有“金山銀山”,也有“綠水青山”,更是福建的驕傲。福建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居全國前列,12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為優,是全國唯一水、大氣和生態環境均為優的省份;森林覆蓋率達到63.1%,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這是成就,也是優勢,更是潛力和后勁所在。 動力—— 先行先試與創新驅動 比翼齊飛 三十而立,立起了“廈門經驗”。 “立”的動力和支撐是什么?回溯30年,先行先試、創新驅動是關鍵詞。 先行先試,善破善立,在一片荒蕪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廈門特區建設伊始就迸發出銳不可當的先鋒精神和進取意識。 一項項“第一”是表征和記錄——利用科威特政府貸款2100萬美元修建高崎國際機場,創了國內舉外債搞基礎建設的先例;在國內第一個自籌資金,建立地方航空公司廈航;通過發行國債,建成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 30年前,廈門特區因“臺”而立,對臺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廈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將對臺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截至今年9月,廈門累計批準臺資項目3807個,實際利用臺資77.91億美元;臺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 |
- 2011-12-26三十而立·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
- 2011-12-26鷺江潮涌滿眼春——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懷廈門經濟特區
- 2011-12-21三十而立展風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成功實踐
- 2011-12-16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親,我在廈門等你
- 2011-12-14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不懈創新,構筑共同幸福家園
- 2011-12-06海翼:發展先進制造業 鑄造廈門經濟特區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