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廈門島舉世聞名 城市雙中心未來更宜居
島內不可承受之“重” “建設宜居城市,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宜居的內涵也不斷變化,宜居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一位業內人士說。 他認為,廈門的城市發展,猶如動車,駛上高鐵之路,不過,高速發展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交通擁堵,比如島內人口負荷過大,這些難題,成為阻礙宜居的瓶頸。 廈門的暢通工程,曾讓人引以為豪,但現在,隨時可見的擁堵讓出門成為一件頭疼事。修路架橋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機動車數量的增長。 數據驚人。截至今年11月底,廈門機動車保有量突破80萬輛。按常住人口計算,廈門不到9人就擁有1輛小汽車。早在今年6月,廈門百戶居民擁有的家用汽車已達到27.8輛,名副其實跨入汽車時代。 這么多車,如果全擁到島內,將會造成全城大堵車。“倘若無法解決交通擁堵,每天出門,嗅著尾氣,感受著焦慮,那又談何宜居?”市民李小姐直言。 不僅交通,島內與島外的不均衡發展,也成為制約廈門宜居之路的瓶頸。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廈門180萬戶籍人口中,近一半住島內。福建人口普查數據也顯示,廈門常住人口密度全省第一。 “人口密度,成為島內不可承受之重。”一位資深媒體人說,島內人口密度過大帶來的不僅僅是居住空間狹小的問題,還伴隨著各類資源的高消耗和短缺。 今年的宜居城市評選中,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大一線城市之所以排名倒數三位,便是因為人口超負荷,已不符合宜居城市的理念。 獻策:單中心變雙中心 宜居,是廈門的名片。廈門的城市管理者清晰認識到這點,明確將打造 “宜居廈門”,作為廈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 面對宜居之路的瓶頸之一——交通擁堵,集美大學教授、交通專家林地球認為,必須通過各種措施,限制車輛出行。歐美發達國家,汽車擁有率達到100%,但出行率只有30%。 林地球所列舉的限制車輛出行措施,包括征收進入某一區域的擁堵費,提高停車費用,并在島內或島外某些地方建設大型停車場,提供優質和方便的服務,讓車主自覺換乘公交車、輕軌等。 “修路架橋是辦法之一,但治標不治本,要解決交通擁堵,最關鍵的還在于推廣公共交通。”一位交通專家認為,要盡快促成地鐵的建設,這種大運量的公共交通才是根本之道。 “島內的建設已經超負荷,本島功能必須外遷。”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認為,本島已超負荷,環境退化、交通擁擠、景觀破壞、空間發展不足等愈發顯現。要破解瓶頸,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將目光轉向島外。但如果僅僅投資基礎設施,多修幾條路、幾座橋,結局是更多的人到島內來。所以,必須把本島的功能外遷。 “不僅是基礎建設,關鍵是城市功能,將廈門城市中心由單中心變成雙中心。”該人士認為,新城市中心建設有兩種模式:一種像北京、廣州那樣,把老城拆了再建新城;一種像蘇州、杭州那樣,外移建新城。廈門的最好模式,便是把單中心轉為雙中心。 |
- 2011-12-26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 胡錦濤發來賀信
- 2011-12-26廈門特區建設3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 賀國強發表重要講話
- 2011-12-26深圳特區報報道廈門特區發展戰略 四個戰略重點開辟未來
- 2011-12-26《人民日報》介紹廈門發展經驗 科技成經濟發展主引擎
- 2011-12-26廈門兩公安微博全國最有影響 成警務工作“微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