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的農民,特別的精彩
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7日訊 (記者 易福進 黃智敏)他們平日常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在辛勤地填充城市的“菜籃子”,他們大多來自特區的偏遠角落。 但昨日,在特區3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他們以“老板”的全新形象在會場亮相,開車進島,西裝革履,身帶名片——他們是“特區農民”。 在受邀為特區“慶生”的兩千多名嘉賓中,10位“特區農民”的出場備受關注。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這些“特區農民”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特區的農民,也可以很特別、很精彩。 林清水:特區的水葉菜我們產 好幾次給林清水打電話,他都這樣回答,“不好意思,在開車。” 傳來的照片中,他西裝革履,皮鞋光亮,背后的新房酷似小洋房。但他說,自己是地道的農民。 “上周,我們接到邀請,可以出席特區30周年慶祝大會。”林清水馬上聯系了其他一些獲邀的代表,大家看法一致,在這個喜慶的場合,大家要一改平日比較隨意的著裝,統一穿西裝,戴領帶,展現特區農民的新風采。 這位來自廈門最大水葉菜基地 (海滄瑤村)的農民,現在是海滄區翔菜地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合作社下有104戶農民。這些農民自發打造的“蔬菜集散貨場”,現在每天水葉菜的日批發量就達50—100噸。 “也就是說,許多市民吃的水葉菜,多數來自我們合作社。”林清水說。 “特區精神”如何影響農民?林清水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菜農們的菜地比較少,但菜農們早早就走出去,到長泰、角美等地進行承包,擴大了種植面積;以往,村里的菜銷售渠道單一,都是上門收購,常被壓價,但現在,蔬菜合作社主動到漳州、泉州等地尋找客商,菜農的水葉菜菜價因此提高不少。 談及“特區農民”的未來,林清水說,和自己一樣,很多“4050”人員,現在手中沒技術,缺資金,除了種菜,要轉型需要花一番工夫,“比如,我們專門請進技術員,菜地里的菜,一口氣質量提升不少。這也是意識觀念轉變啊!” 陳銀鎮:缺土地,可搞“無地”農業 今年37歲的陳銀鎮,是出席慶祝大會的10位農民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 陳銀鎮出生在翔安馬巷的一個農民家庭,現在是翔安區菜籃子水培植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隨著翔安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他家原來種的地被征用了。祖祖輩輩務農種地,現在沒地種了怎么辦?年輕的陳銀鎮頭腦轉得很快,沒有土地不等于不能搞農業,誰說農作物一定要種在地里? 于是,陳銀鎮拿著征地補償款,開始了無土栽培的創業。2009年,他創辦了水培植物合作社,現在合作社已有58人加盟,都是同鎮的農民。合作社搞得紅紅火火,分三期建設,一期主要開發水培花卉,二期主要開發水培蔬菜,三期還將繼續開發生態旅游,目前已經開發到第二期水培花卉蔬菜,年產值可達600萬元。 根據陳銀鎮的理解,經濟特區的農業,也必須有特色,就是要更高層次、更高附加值、更加精細化,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作業。 為此,他投入許多資金開展科研,今年研制的水培龍年搖錢樹,是全國首創。他的水培植物不用占耕地,實現了立體栽培,廢舊廠房、居民家中都可以利用。發展這種現代農業,也改變了傳統農民的形象,助推了島外城市化的進程。 10位獲邀的農民代表 張勤生 廈門琴鷺鮮花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水強 廈門仙靈旗畜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阮以恒 廈門市同安區菌秀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郭水平 廈門市同安區郭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延南 廈門市同安區欣禾豐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黃輝煌 廈門市同安區麗田園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葉振宏 廈門市翔安區鑫毓祥畜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朱金鐳 廈門市翔安區金鐳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陳銀鎮 廈門市翔安區菜籃子水培植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林清水 廈門市海滄區翔菜地專業合作社 |
- 2011-12-27于偉國:讓特區成果更惠及民眾
- 2011-12-27特區建設30周年慶祝大會在廈舉行
- 2011-12-27廈門特區30周年 胡錦濤勉勵廈門更好服務兩岸關系
- 2011-12-26廈門特區建設3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 賀國強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