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聚焦"古鎮之惑" 廈大"捐贈文化"成正面典型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記者 林曉云) 昨天中午,央視三套播出的《文化正午》聚焦“古鎮之惑”,主題是“文化遺產是否存在瀕危”,其中,烏鎮、周莊等江南古鎮成了反面例子,而并非古鎮的廈門大學卻正面“出鏡”。 嘉賓齊欣肯定了廈大持續不斷的華僑捐贈文化,并提及他帶著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們新近制作的廈大路線圖。 “廈門大學也有文化遺產的基本構成,這張路線圖是按‘捐贈文化’涉及的建筑來制定線路的。”齊欣昨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鼓浪嶼正在申遺,但除了鼓浪嶼,廈門還有文化遺產,比如廈大、中山路、八市。他說,廈門的人文豐富、獨特,但消失得特別快,“就像二鍋頭、金門高粱一樣,文化遺產也有度數,現在你不去管它,將來就沒有了。” 齊欣說,每個人身邊都有真實、完整的文化遺產,在這一點上,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做的試驗非常好。今年,他帶領14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去廈門的第八市場、中山路、廈大等地做研究,各自制定了一小時的旅游路線。這些路線圖可以印在T恤上,讓更多的游客、廈門市民了解到,文化遺產不是動物園,它就在身邊,并可親身去經歷、感受。按路線圖走廈大、走廈門感受文化遺產,每個人都能參加。 齊欣說,今年來廈門,他騎自行車,沿著民族路、環島路、大學路騎行,把廈門島東南部都走了,此外,還每天早上沿著廈大走,最后發現,廈大最突出的就是捐贈文化。“捐贈文化里有的是華僑捐的,有的是校友捐的,這都是真實存在的。我讓學生查,那些捐建的建筑有多少年。有的都快100年了,快成文物了。” 齊欣希望,人們走完以后,最好能回到校主陳嘉庚塑像那里,去鞠一個躬。 人物名片 齊欣 《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記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是文化遺產傳播及公眾參與體系。擔任廈大客座教授4年。
八市小組手持路線圖在球頂雙塔亭洋樓前。這座建筑位于大同路和開禾路交叉路口,一邊是大同路的商業區,一邊是傳統風貌的開禾路,可謂站在時代路口。 幕后 一條線路 串起16座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 廈大學生設計行走線路圖,讓您“發現”身邊的文化遺產 今年,在齊欣帶領下,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14名大三同學,組成5個研究小組,開始以《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廈門》為題,開始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這項研究,挑選出鼓浪嶼、以中山路為軸心的“小”店鋪風貌區、著名而歷史悠久的第八市場、環島路(東南段)以及廈門大學為題材,按照真實、完整的要求,去發現其中的文化遺產價值。提交的研究報告有趣且生動:規劃出一條最能體驗成果的,靠步行和騎行的公眾游覽路線,美觀實用,甚至可以印制到文化衫上。 劉詩瑤和江源是中山路“小”店鋪風貌區的小組成員。江源說:“這項課題的挑戰性在于,我們既要提供一條路線,還能提供一種可以推廣應用的方法,告訴人們如何去發現身邊的文化遺產價值。” 劉詩瑤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意義的:“這逼著我們要靜下心來,了解評定文化遺產的六條標準和真實完整的含義。” 鼓浪嶼小組的林娟探索完感慨:在短短的一個多月中,我們走訪了鼓浪嶼數次,結合搜集到的史料、實地采訪和地形地勢的實況,選取了16座代表性建筑作為關鍵點,最終設計了一條集中體現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的線路圖,希望通過這種路線的行走,訪者收獲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鍛煉、視覺上的享受,還有凝固在那一幢幢房子背后的故事、沉淀在建筑里的厚重文化遺產價值。 他們希望,大家在體驗這種文化價值的背后,能引發更多思考和行動,“只要我們行動,哪怕是一點一滴,總能改變點什么。” 反應 文化遺產 應該讓游客知道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星民教授說,作為學院客座教授,齊欣非常負責任,這個暑假還帶許多學生去《人民日報》實習,學生們跟著齊欣學到了許多。 黃星民很認同齊欣的觀點,他說,文化遺產就在身邊,市民和游客是能感受到的。 “這樣的觀點角度新,廈大這個例子很好。”黃星民說,齊欣在節目中提出廈大一小時路線圖走下來,最后大家都能到校主陳嘉庚雕像前,向嘉庚先生鞠一個躬。這讓他很感慨:“文化遺產,應該讓游客知道。” 記者 林曉云
|
- 2012-06-25能源公司與廈大研制出特殊燃燒爐 地溝油可當“液化氣”
- 2012-06-17海峽青年論壇主旨論壇昨舉行 吳小莉白巖松廈大"亮見"
- 2012-06-15廈大翔安校區對面將建科技園 孵化高新技術企業
- 2012-06-07廈大翔安校區學生街一期基礎施工日前完成
- 2012-06-03廈大1日起對旅行團說不 大部分食堂不接待游客
- 2012-06-02廈大昨起對旅游團說“不” 旅行社無奈紛紛改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