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用藥安全與健康”的介紹
吳女士 問:一直都在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請問具體來說應該如何使用才算是合理使用呢? 訪談嘉賓 答:首先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而對由病毒引起的感染無效。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治療流感類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等有害無益。 其次要針對感染細菌的種類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目前抗生素的種類很多,在使用時,醫生應根據感染細菌的性質選用適宜抗生素。如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不能盲目使用頭孢菌素等抗生素。 第三,要有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口服、肌肉注射,還是靜脈點滴要根據病情適當選用。事實表明,吃藥對人體的傷害相對來說比打針要小一些,因為藥品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時,起到了解毒和屏蔽有害物質的作用;而打針比輸液對人體的傷害相對又小一些,因為打針是肌肉注射,肌肉細胞代謝也可以屏蔽一些有害物質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調查顯示,我國人均每年的輸液數量為8瓶,每年因為輸液而發生的醫療事故在不斷增加。因此,大家要慎重對待輸液,應掌握用藥的基本原則——“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第四,使用的時間長短要把握好,不能一見好馬上就停藥。普通的感染得到控制后,比如說肺炎,使用抗生素后,發燒、咳嗽、胸痛等癥狀都消失了,再使用2~3天抗生素就可以了。特殊感染有嚴格的療程,比如結核病,用藥最短不能少于9個月;骨髓炎的療程不能少于8~12周等。如果癥狀一見好就停藥,此時細菌可能還沒有被完全殺死,停藥后,細菌緩過勁兒來后,會對人體產生更“猛烈”的攻擊。而且,這種情況細菌也容易產生耐藥性。 第五要根據不同人群來選擇適用的抗生素。一般青壯年人使用抗生素的不良反應比較少,而老人、小孩、孕婦是人體的特殊時期,他們處于特殊的生理狀態,用藥要加以注意。比如小孩,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太完全,如果我們不慎使用了一些藥物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非常明確的是氨基糖甙類的藥物可以引起耳神經的損害,導致耳聾和聾啞狀態,氯霉素可以引起肝臟損害,喹諾酮類藥物還會影響幼小兒童的軟骨發育等。在孕婦用藥過程當中,要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對孕婦相對比較安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紅霉素類的藥物,其他類別的藥物盡量避免使用,或者是禁用。老年人則應選用毒性低并具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毒性大的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等盡可能不用。老年人使用某些藥物時的使用量、使用方法和普通人不應該相同,比如要減量使用,延長用藥間隔時間等。 總之,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少用、慎用抗生素。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能用一種解決問題不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聯合使用抗生素。合并用藥的種類越多,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就越高。在沒有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以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譜抗生素,否則容易增強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同時應控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在目前我國新醫改逐漸實施的大環境下,在多重耐藥菌數量增多及“超級細菌”出現的背景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僅是功在當代,而且是造福子孫。2012年8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衛生部84號令)正式實施。該文件以安全性、有效性、細菌耐藥情況和價格因素等4個方面為基本原則,將抗菌藥物分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與特殊使用三級管理。隨著“84號令”的實施,抗菌藥物限用將走向常態化,未來在配套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上,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相信在國家合理科學的指導下,在廣大醫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加強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將取得滿意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