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網格服務”架起干群關系“連心橋”
東南網-福建日報4月18日訊 本報《廈門觀察》記者 林澤貴 通訊員 楊志藝 潘素瑾 “四問自己”思想大討論、四項民生工程、五個“馬上辦”項目、六個中長期載體…… 年初,廈門海滄區以“四問自己”思想大討論為抓手,率先全省啟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十六項先行工作,要求黨員干部下到一線、深入村居“網格”,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百姓得實惠,實現干群一家親。 正如一名駐村干部所說:“坐在農家的板凳上,收獲的是感動與感悟;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先行先試打造“海滄模式” 五大抓手讓服務常態化 海滄東孚鎮寨后村村民顏志勇很關心村里建設和資金走向。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跑到村部去觸摸那里的一個電腦屏幕,村里的資金、資產和資源(簡稱農村“三資”)有什么變動,一目了然,“征了幾畝地,有多少錢來,村民拿走多少,村委會還剩多少,一看就明白”。 讓顏志勇看得明白的電子觸摸屏,叫做“村財陽光監管軟件平臺”,是東孚鎮去年率先全市推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的一個重要舉措。作為農業部農業財務規范化管理示范單位,東孚鎮將農村“三資”信息收錄到軟件中,實施動態管理。通過系統提醒、信息報告等方式,只要輕點鼠標,村民就可即時掌握村里“三資”變動的情況。 “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在海滄區紀委有關負責人看來,黨務、村務公開,既方便群眾即時掌握村里“三資”變動情況,也方便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監管,進一步規范農村干部廉潔履職,更是對村干部的一種保護。“所有事情公開透明了,干部的話就有分量,再也不怕任何閑言碎語”。 在海滄區紀委的推動下,“三資”管理的寨后村模式被當作基層制度規范化的典型,向全區推廣。如今,這個網絡監管模式已基本覆蓋到海滄全區各個鎮(街)、村(居),有力地促進了基層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工作的常態化和長效化。 “三資”管理的寨后村模式是海滄區落實“三聯四抓”制度的一個縮影。作表率,樹形象,實干實效,在海滄全區上下已蔚然成風。“三資”管理的寨后村模式、“四化”管理的“海虹模式”、“幸福和諧征遷”的海滄模式……一個個先行先試的“海滄范本”,已成為海滄破解社會管理難題、造福民生的“福音書”。 社會管理工作亮點頻頻的海滄區,正以穩健的步伐加速邁向“社會管理精品城區”。 |
- 2013-04-19海滄道路將成"花的海洋" 主要路段彩化提升(圖)
- 2013-04-18海滄:兩岸信眾今日共祭保生大帝
- 2013-04-18海滄區:大學生村官愛讀“無字書”
- 2013-04-18廈門海滄:“網格服務”架起干群關系“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