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義:要建成"不怕水"的廈門 解讀"5·16"暴雨背后的三大防災短板
廈門將采購一批類似“龍吸水”的抽水設備 東南網5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黃智敏)“5·16”特大暴雨,讓廈門城市防災體系的一些短板暴露無遺。 今年的汛期才剛到,臺風還一個都沒有來,怎樣“亡羊補牢”、提高城市防災水平?從廈門市領導到各級各部門,都在反思、總結。 昨日,廈門市水利局局長、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總指揮葉勇義,接受了導報記者獨家專訪。在他看來,此次暴雨災害,暴露出“三輕三重”的問題:“重臺風,輕暴雨”,“重農村,輕城市”,“重預案,輕實戰”,今后應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加以改進。 “要把廈門建成‘不怕水的城市’。”葉勇義表示。 短板1 防暴雨的預案“不實用” 城市排洪預案只考慮“下一整天”的日降雨量,忽視了“一時”。要針對短時暴雨,修訂完善防御暴雨洪澇應急預案、全面提高本島城市防洪標準。 葉勇義坦言,廈門過去的暴雨災害,多在臺風季節由臺風引發,因此,全市上下對防御臺風更加重視,而對單純的暴雨災害應對不足。 如,《廈門市防洪防臺風應急預案》中的防臺風部分,前幾年多次修訂,目前已經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但防洪(防暴雨)部分,卻很久沒有修訂了,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實際需要。 還有,應急預案中啟動Ⅱ級應急響應的要求是,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警報(日降雨量50~100毫米)或實測日降雨量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但從實際來看,日降雨量的概念沒有什么實用性,廈門的暴雨,多數都是像“5·16”那樣的短時強降雨,主要雨量集中在幾個小時、幾個地方,而全市日平均降雨量可能還不到50毫米。 “過去有個習慣性思維,日降雨量200毫米以內,島內的排洪系統2小時就可以排掉,但200毫米是中小雨下一整天,還是大暴雨下幾個小時,差別很大。”葉勇義說,“這個設防的概念,只考慮到了‘下一整天’的情況,沒有充分考慮到短時暴雨多的實際情況。” 鑒于此,葉勇義表示,一是要針對短時強降雨的特點,修訂完善防御暴雨洪澇應急預案;二是要對城市的洪澇災害風險重新進行評估,全面提高本島城市防洪標準,徹底整改洪澇隱患點,對這次問題最嚴重的前埔、嶺兜片區洪澇問題,應考慮調整規劃,采取舊村整體搬遷方案,徹底消除洪澇隱患,把廈門建成“不怕水的城市”。 |
- 2013-05-24平和鄉鎮防洪堤建設取得良好局面
- 2013-05-21莆田木蘭溪堤壩現裂縫 市民擔心防洪受影響
- 2013-05-20暴雨肆掠 福建啟動防洪Ⅳ級應急響應
- 2013-05-19福建省防指啟動防洪Ⅳ級應急響應
- 2013-05-19暴雨肆掠 福建啟動防洪Ⅳ級應急響應
- 2013-05-14贛閩強降雨來襲 南鐵啟動防洪III級應急響應
- 2013-05-10全省"五江一溪" 莆田木蘭溪防洪華林段首獲批復
- 2013-05-09河南洛陽水務局跨防洪渠建商場 否認為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