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23日將遷出大生里 辦追悼會今后要去集美
20世紀30年代的大生里。(資料圖片) 廈門殯儀館選址一波三折 “活時風風光光,死時馬馬虎虎”,這是廈門殯葬業一位老員工對記者說過的一句話。當時,他的辦公地點就在大生里殯儀館。這里擁擠不堪的場地,落后的殯儀設施,讓喪者家屬和親朋很難滿意。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大生里殯儀館就開始尋覓新址。據親身經歷了殯儀館選址、建設整個過程的廈門市民政局副局長傅一民透露,新館選址前前后后有多個方案,都因為種種原因被推翻,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殯儀館的選址毫不為過。 曾經一度,廈門殯儀館用地選在湖里枋湖的園山。當時的園山臨近島內幾何中心,遠離居民住宅區,只有一些臨時廠房,還有鐵路可將新館和附近的廠房區隔開,是一塊相對比較理想的選址地。據悉,當時已將新址命名為園山殯儀館,工程還完成了立項。 但是,后來考慮到廈門城市發展,選址在這里有局限性。現在,枋湖一帶已成為廈門市區重要的居住區、教育區,假如當初新殯儀館建在這里,可能會面臨與大生里同樣的問題。 后來,殯儀館又選在集美的中華永久墓園,但因為種種原因,中華墓園也未能成為新殯儀館的落戶地。 在有關各方特別是集美區的支持下,廈門殯儀館終于落戶在天馬山東側。該項目從2008年5月立項,2009年11月正式開工。2012年11月2日,廈門殯儀館(新館)一期落成投用,后來定名“福澤園”。 (晨報記者 樊娟) 民國時期大生里曾是紅燈區 得名自一種大檉柳 “大生里”得名于鴻山下的一種大檉柳。據了解,清末廈門的輕微案犯都被罰到鴻山下的鎮南關外種樹,久而久之,這里樹木繁茂,其中有一種大檉柳諧音“大生”,于是這一帶就叫“大生里”。 大生里是老廈門一處依山傍海的繁華之地。廈門最具騎樓建筑風格的老街巷,除了中山路,就是大生里。從鴻山公園大門口開始到老火車道鐵路公園的一段大生里老街巷,具有非常典型的騎樓風格。 清代以來,西學東漸,廈門是全國5個通商口岸之一,源于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筑開始傳入廈門。約在鴉片戰爭后,不少從南洋回來的閩南人建商鋪經商,他們把異國他鄉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騎樓這種“商住合一”的居所應運而生。他們最早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帶建騎樓。由于騎樓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讓人們眼前一亮,成為時尚。 |
- 2013-04-05數萬個骨灰盒手中過——現代守墓人的守靈人生
- 2013-02-23殯儀館上半年將搬出"大生里" 周邊房價或將大漲
- 2012-12-17廈門新殯儀館征集名字 活動截止時間為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