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想媽媽時 他望著村口發呆咬手指
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還會顯得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 近日,記者再次深入留守兒童群體展開調查,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并邀請心理專家提出建議。
賣涼皮的媽媽說,不再送他回老家了,再辛苦也要放在身邊帶。袁青青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袁青青)連日來,晨報記者一直在關注來廈門過暑假的留守兒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他們不僅對性教育一片空白,心理和教育問題也同樣值得家長以及社會關注。 想父母時就望村口 出鏡人:小初,13歲 早上7點,當很多城里的孩子還在賴床的時候,13歲的小初(化名)就已經起床開始幫媽媽打掃衛生。小初的媽媽告訴記者,她在集美長途汽車站附近賣涼皮,這個暑假剛把小初接來身邊。 當記者問小初媽媽,孩子學習成績如何時,她輕輕嘆口氣又搖搖頭:“他上課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媽媽說,她和小初爸爸四年前就從河南老家來廈門,孩子在老家跟著姑姑過。可自從父母走后,小初每天早晨都坐在家門口望著進村的路口發呆,每天都要望一個多小時,誰喊他他都不理,晚上吃完晚飯又坐那望村口。后來,還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一邊發呆一邊啃自己的手指頭。 “小娃是太想念我們了。”小初的媽媽聲音有些低沉,內心很矛盾,賺錢和照顧孩子好像只能顧一頭。 撒謊已成習慣 出鏡人:小蘇,11歲 11歲的小蘇學習成績在全班算中等,但每次總是找各種借口不好好做作業,還和老師反復撒謊。每當老師給小蘇的媽媽打電話告狀時,小蘇的媽媽輕則罵,重則打。 “她爸爸在外面打工已經兩年沒回過家了,就跟著奶奶和媽媽唄。”小蘇家住鐘宅,小蘇的阿姨告訴記者,孩子的爸爸在廣東打工,常年不回家也不往家里寄錢,多年來全靠小蘇的媽媽在支撐這個家,“她媽媽的脾氣可能有點不好,但是孩子老是不讓人省心啊,太不懂事了。” 記者在外來工聚集地鐘宅找到了小蘇,她淡淡地看了一眼記者便消失在巷子中。小蘇的阿姨說,小蘇每次犯錯誤了,會先主動承認,態度也非常好,但下次依然會撒謊。有次小蘇逃課,被老師發現了,她居然說她奶奶住院了。老師打電話去家里,剛好是奶奶接的,才發現又被小蘇騙了。 |
- 2013-07-16泰寧計生“夏令營” 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 2013-07-16浙江溫州僑聯副主席考察七都僑界留守兒童快樂營
- 2013-07-16留守兒童生理知識空白 "第一次來例假以為快死了"
- 2013-07-12莆田學院關愛留守兒童 舉行“青春夢”匯演
- 2013-07-12泰寧:開展“暑期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 2013-07-10蕉南街道開展關注留守兒童暑期安全教育活動
- 2013-07-09學生溺水死亡事故高發 留守兒童安全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