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的全身都有高科技保駕護航。艙體含有浮力材料,好比穿上了一件救生衣。艙體側面突出的“小耳朵”,其真身是聲吶探測器,用以保障潛水器在漆黑一片的海底“不撞車”。
去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曾完成7000米級海試任務。為了令“蛟龍”能在深海中承受低溫和高壓的雙重考驗,設計者們還特別改進了它的液壓系統,同時還加裝了GPS定位裝置,保證潛水器即便在惡劣天氣完成水下作業后,也能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時間內返回。
現場,一名潛航員這樣形容自己的深海駕駛體會——好比開直升機,常要不停上下。當然,對身體素質極佳的潛航員來說,這算不了什么。
據說,曾有一起下潛的科學家因長時間蜷縮在艙內覺得身體酸痛,同時也因潛水器浮動時而產生的溫度變化而略感不適,但當被記者問及時,潛航員卻直言“沒什么感覺。”
【魚】
有“海怪”有“盲鰻”
還有一生同穴的“浪漫蝦”
一種海百合。(翻拍)
被稱為“火山雪蓮”的海綿。(翻拍)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李新正是第一航段搭乘“蛟龍”號下潛的8名科學家當中的一員,他用“驚艷”二字來形容此次所發現深海生物,“數量不多,但種類驚人的多”。
6月18日,“蛟龍”號下潛,科學家在冷泉區的山脊沿冷滲區域發現了密密麻麻的貽貝和瓷蟹,其棲息密度之高完全超乎人們的想象,在遇及深潛器時,螃蟹開始焦急地四處逃跑。
作為中國頂尖的海洋生物分類學家,李新正坦言,隨“蛟龍”號下潛時所見的許多海洋生物,是他此前從未在文獻或其他圖片中見過的。“一種‘海怪’,看起來軟綿綿的,沒想到在三千多米深的海底生物爬行能力那么強,機械手一要抓它,就溜走了”。
深海中的“奇觀異景”,往往還有意想不到的浪漫色彩。在采集上船的一份海綿樣本中,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了居住在其中的“寄居蝦”。李新正說,小蝦在很小的時候鉆進海綿中,長大后就再也出不來了,因為它們經常一對生活在一個海綿中,所以可以繁衍后代,它們的后代可以出入海綿,但它們卻只能生活在其中——這就是奇特的“偕老同穴”現象。
李新正還看到了好幾種蝦類和軟珊瑚,海百合、海星和海蛇尾等棘皮動物,魚類也有兩種,沒有眼睛的盲鰻,以及一種不知名的大眼睛魚。
據悉,第一航段調查任務共采集了包括大型蜘蛛蟹在內的數百個海底生物樣本。科學家團隊保存的樣品將進行鑒定,以便查明這些物種的分類學地位、營養來源和在冷泉食物鏈的位置。它們當中是否有從未發現過的新物種,屆時答案就將水落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