澇完再澇廈門怎么了?記者探尋內澇頻發的真相
東南網7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思親 實習生 王國維)一波剛過,一波又來——“5·16”暴雨“全城被淹”的記憶還未遠去,“蘇力”、“西馬侖”又接踵而至,洶涌的內澇一波接一波。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問號:廈門怎么了?暴雨一次淹一次?排水怎么了?難道真的沒得治? 整夜暴雨 比“5·16”還要猛 “‘西馬侖’那夜的暴雨太強了,強雨勢持續了5個小時,雨量、強度和密集度均超過‘5·16’和‘蘇力’。”昨日,市政工程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關負責人對導報記者說。 氣象專家解釋,“西馬侖”在漳浦登陸后,所挾暖濕氣流與廈門上空的高冷空氣交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雷暴云團,引發超級大暴雨。“超強、超密、超長的降雨讓城市行洪能力幾近崩潰,是此次內澇最為直接的原因。” 臺風“蘇力”已讓城市飽和 如果說強降雨是城市內澇的直接誘因,那么幾天前剛走的“蘇力”則是間接導火索。“打個比方,廈門周邊的每座山、每棵樹、每塊綠地和每層土壤都是一個蓄水池,暴雨來臨時可積蓄雨水,暫緩城市行洪壓力。” 市政工程相關負責人說,幾天前,“蘇力”的強降雨和接連的陰雨天已讓這些“蓄水池”飽和,“西馬侖”隨后帶來的強降雨則猶如一劑催化劑,讓這些“蓄水池”共同“決堤”。碰上漲潮 筼筜湖無法泄洪 強降雨和“蘇力”還不是此次大內澇的全部原因。作為承擔廈門近1/3排洪任務的筼筜湖,在這次內澇中也“難辭其咎”。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8日下午,筼筜湖涌進500萬立方米的水,卻僅往海里排出350萬立方米的水。“那夜暴雨開始后,海水一直處于漲潮狀態,筼筜湖根本無法開閘泄洪。”市政工程相關負責人對導報記者說,鑒于此,為防止海水倒灌,18日中午之前,筼筜湖附近濱北、濱南和蓮花等區域的雨水涌入湖內后,只能通過8臺大功率的抽水機排出,行洪能力大打折扣。 記者手記 暴雨只是導火索 根子其實在“地下” 如果說一次次的城市內澇只是由雨量大、臺風猖狂、無法及時排水等因素造成,顯然難以讓人信服。其實,這里面有一個更為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城市排洪系統日趨落后。“島內的排洪溝系統,多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隨著城市的開發和建設,地下排洪系統遭到了破壞,部分地面和管網還出現了下沉。”市政工程相關負責人說,這些年來,廈門原有排洪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已經被改變,難以適應目前的城市排水需求。 此外,路面硬地和水泥屋頂的不斷增加還減少了草地、池塘等城市天然蓄水池的面積,激化了行洪矛盾。“城市行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難以簡單說透,有時,雨水口設置不合理、被樹葉堵住等小因素,也會加重內澇。” 今年4月,國務院曾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市政工程相關負責人坦言,這才是拯救內澇最為關鍵的一步。 |
- 2013-07-18韓國排水池事故致7名勞工死亡 包括3名中國人
- 2013-07-16韓國鷺梁津排水池發生施工事故 1名中國勞工身亡
- 2013-07-13臺灣男子殺妹分尸:攪碎尸體棄置排水孔
- 2013-07-13商務營運中心:開展工地大排查 確保排水順暢
- 2013-07-12廈門16處易積水路段小心 市政部門正實施排水改善
- 2013-07-04黑龍江依蘭一排水干渠水出槽致哈同高速中斷、大量農田被淹
- 2013-07-04剛交的新房漏雨裝修困難 樓頂排水口成“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