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宅盼呵護 專家:能否給每座僑宅掛張"身份證"?
華僑后裔陳大財正細讀晨報。 鐘夢然 攝 僑宅主人 實在無力 修護很難 費用太高 今年4月,由集美區僑聯策劃,林火榮、鄭東主編的《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僑房集萃》正式出版,該書對集美轄區31座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保存較為完整的代表性建筑加以介紹。然而,沒過幾天,書中所介紹的對了解近代集美民間教育具有歷史意義的鳳翔樓卻遭拆除。鳳翔樓矗立集美95年,房子早已是危樓,墻壁裂了一道大縫,建造者林順吉的后人由于實在無力修復此樓,只能拆了建成現代樓房。 “多數僑宅的主人都希望可修護宅子,但費用高得實在嚇人,有些窗戶上的雕花甚至要請外地的專業工匠過來才會修,所以很無奈。”林火榮感嘆道。汾陽大厝建造者后裔郭世勤也說:“我雖然拼盡全力去修護,賺一毛錢就拿一毛錢去修,賺一塊錢就拿一塊錢去修,可還是很吃力。” 事實上,記者在多日走訪過程中發現,如今還在僑宅中居住的建造者后裔,大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們在僑宅中生活了大半輩子,有的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搬離過僑宅,對僑宅具有深深的情感。 與會專家 提出建議 給個身份 引進項目 僑房如何保護?林火榮以集美區潯江路的文確樓作為例子。文確樓是著名僑領陳文確和陳六使于1937年建成。去年,居住海外的后人回到家鄉,正式將文確樓交給集美街道辦代為保管。翻修后,文確樓將作為今年10月集美學校百年校慶的“獻禮工程”之一,用于陳列華僑陳文確、陳六使用過的物品和文字、圖片等資料,向世人展示陳文確、陳六使兩兄弟的生平事跡和他們對家鄉的貢獻。 廈門市博物館文保中心研究員鄭東也建議說,對于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僑宅,能否考慮給每一座僑宅都掛一個牌子,和保護那些古樹名木一樣,掛一張“身份證”,上面說明此宅的歷史和價值,呼吁大家一起來保護。 也有代表建議說,可引進項目,借出資人之手修護,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僑宅的保護。 |
- 2013-02-23廈門鄉村會計變身文物拍客 鏡頭保護文物五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