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矛盾如何化解?廈門中學生七成遇事不找老師
以德服人更能化解矛盾 偏心、傷人自尊、只會找家長、瞧不起人……這些積壓在學生心底的怨氣,往往因老師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或下意識的一次批評引發沖突。這時,學生無法克制自身的情緒,或許更需要老師的巧妙應對。 廈門理工學院大二生小陳說,初中時她對老師沒什么好感,不過,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她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上初一時,小陳上課講話,老師點了她的名,問她上課有什么好講的,她沒回答。老師不耐煩了,“老師點名要起立,這還需要我說嗎?太沒家教了。”聽到這句話,小陳立馬火冒三丈:“你可以說我,干嗎說我爸,你有家教嗎?”眼看一場沖突就要爆發,沒想到老師頓了一會兒,竟心平氣和:“你的確是個孝順的女兒,這一點我得向你學習,我爸那我很久沒回去了。”就這樣,話題被轉開。 課后,老師找小陳道歉,小陳又跟老師道了歉,師生二人從此無話不談,小陳說,“這叫以德服人,所以我后來愿意聽老師的課,愿意認真學習。” 觀點 當眾處理不如私下談話 廈門九中專職心理教師蔡欣欣認為,師生關系是人際交往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種,卻也是被社會責任和道德高度約束的一種關系。 教師職業最大的樂趣和挑戰在于學生反應的不可預估。在教師看似大問題的“問題”出現之初,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所謂“盛怒之下多莽夫”,即時處理的效果未必優于暫時的冷處理,當眾處理的局面也必然不如私下一對一談話來得易掌控。 教師應尊重學生為獨立成長的個體,如同父母不把孩子當他們的私有財產一般。強調教育的“塑造”作用,但標準不是單一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求教育過程多快好省,而是能在心中為每一名學生建立一份“成長檔案”,不滿足于傳授課本知識,更要積極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校人際狀況和家庭情況(特別是父母教養方式),以求教育方式得當、得力。 放低身段的親民型教師,教學方法新穎、效果了得的教師以及言語幽默、課堂氛圍輕松活躍的教師的確較受學生歡迎,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求新求變,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多融入技巧、增添趣味性。 時代的快速變遷賦予了教師更高的職責標準,這個時代也給予了學生、家長和老師更多的共同成長體驗課。 |
- 2013-09-08民警客串當“講師” 走進高校宣傳交通安全
- 2013-09-07福建省教育廳重申:禁用行政手段強行撤并學校
- 2013-08-29麥頂融信小學師生抽地下水使用續 有望本周通水
- 2013-06-22福建省教育廳緊急通知 師生輔導避免單獨接觸
- 2013-05-23"31年釀成思念"追蹤 當年英語科代表聯系老師
- 2013-05-17平和8萬名師生參加避震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