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控制鼓浪嶼人口政策 打破小島“生態平衡”
東南網10月22日報道(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開欄語 鼓浪嶼的美,曾讓世人驚嘆。不是庸脂俗粉,它的美,寫盡厚重人文,絕代風華。 那是彼時。此時的鼓浪嶼,在飛影流光中,落了一身遺憾。天風海韻下,幾聲輕嘆。 今年來,本報就鼓浪嶼亂象,持續關注。3月,推出《迷失的鼓浪嶼》;4月,推出《尋回鼓浪嶼》;5月,推出《問政鼓浪嶼》;9月,再度出手,推出《重塑人文社區 共同締造美麗鼓浪嶼》。 連續四次系列報道,只為鼓浪嶼。為了這個沉淀百年的小島,能重塑人文社區,能回歸那個屬于世界的鼓浪嶼。 今天開始,本報將推出“反思鼓浪嶼”系列報道。反思此前之種種亂象背后的癥結,以向讀者尋求對策。 擁有萬國建筑風情的鼓浪嶼,一直以海的胸懷,吸納世界。百多年來,各地的人文精華在這里交融,塑造了鼓浪嶼的獨特人文。 令人遺憾的是,這20多年來,鼓浪嶼出乎意料地經歷兩波集中的搬遷潮。搬遷潮的結果是鼓浪嶼人文社區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枯萎。 時至今日,有許多老鼓浪嶼人、專家學者,開始反思這兩波搬遷潮背后的一項政策。有專家直言,當年的一道“人口減法”政策,直接或間接地,把鼓浪嶼整個社區的生態破壞了,它打破了小島的平衡。 我的無奈 其實不想走 其實我想留 沙灘的腳印,清晨的薄霧,濕漉漉的青石板,寫滿故事的老別墅,樓上飄下的琴聲……這一切,是沈芳記憶中的鼓浪嶼。 30歲的她,曾以為,自己會在島上住一輩子。因為她太愛這個小島。 在鼓浪嶼出生,在日光幼兒園和人民小學走過童年時光。沈芳覺得,家的定義不是那棟三層樓的房子,而是整個鼓浪嶼。那個小島都是她的家,她的樂園。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原來在鼓浪嶼工作的父母,因為單位搬遷開始到島內上班,沈芳也轉移到島內讀中學。一家三口,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往返于鼓浪嶼和廈門島。 盡管如此,沈芳和父母也沒考慮過搬家。 在上海念完大學,沈芳回到廈門。她曾突發奇想,在鼓浪嶼找工作。這幾乎不可能,島上已經沒有什么單位了。沈芳又開始了每天的往返。只是,重回到鼓浪嶼的她,越來越感覺到生活的不方便。許多生活用品,鼓浪嶼買不到。母親很早就開始,每天下班,買上需要的東西再回鼓浪嶼。拎著大包小包,擠公交、擠輪渡。 |
- 2013-10-21鼓浪嶼一特大售假窩點被端 走私貨實為廣東貨
- 2013-10-2153個核心要素修繕方案敲定 鼓浪嶼申遺設計方案完成
- 2013-10-21鼓浪嶼一特大售假窩點被端 “走私貨”實為廣東貨
- 2013-10-21各式風貌老洋房若保護好 煙臺山堪比鼓浪嶼
- 2013-10-21鼓浪嶼一特大售假窩點被端 "走私貨"為廣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