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學村飄書香 僑鄉集美詮釋宜居新城
學村成就 僑鄉集美 石板路、“斗笠”房,還有充滿詩意的龍舟池…… 這里是個“村”,聞名世界的“村”。 集美幼兒園、集美小學、集美大學,有人說,集美人真幸福,一生不用出“村”,便可以讀完幼兒園到大學。這個“村”,便是集美學村。 從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到2013年正式建立集美大學博士點,時針正好走了整整100年。如今,集美的文教區之名已享譽海內外,擁有完善教育體系和完備的教育設施。中科院環境研究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廈門理工學院等14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也紛紛落戶集美,在校師生高達20多萬人。 歷史文化積淀極為豐富的集美,這里生活著大量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記者得知,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現有近千名留學生,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每逢自己的民族傳統節日,他們就會舉辦潑水節、水燈節、東南亞美食節,使得校園充滿異域風情。 學校林立,讓集美變得書香味十足。學子們的努力,讓集美更具文化底蘊。 僑鄉集美詮釋宜居新城 居,住所,或為生活處境。 一座城,如果得不到居者的認同,那么,它不會有未來。 當廈門市島外新城建設的號角從集美開始吹響時,集美新城這個嶄新的名字,開始給了無數市民的想象空間。 人們開始用“腳”投票,開始用“買房子”投票。有數據顯示,集美區的商品房,不管是成交量還是成交價,一直走在島外前列。 宜居的集美,才是人們想留的地方。灌口三社村民老蔡說,在集美,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綠洲計劃”。村里低收入家庭得益于“綠洲計劃”的及時雨露,不再緊張無助;隔壁那剛考上大學的孩子,也因“綠洲計劃”的陽光,不再因家庭貧困而害怕與大學無緣;集美區的孤老,很多已住進了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衣食無憂。在集美,所有外來員工同樣享受著“綠洲計劃”帶給他們的溫暖。 要知道,2012年集美區社會救助“綠洲計劃”財政投入高達10304萬元,并在全市最先建立“一站式”及時結算平臺。 除了教育和醫療的“綠洲”,集美基層員工們還享受著“心靈綠洲”。為此,集美區委宣傳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查,每年開展百場心理講座,讓20萬基層員工受惠,這也讓集美區委宣傳部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心理學普及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集美區現有非公企業3000余家,員工總數超過20萬人?!靶撵`綠洲”實施4年多來,參與講座的企業員工達到20萬人次。 宜居新城 示范島外發展 一心四片、產業支撐;新城建設,齊頭并進。 不管是早些年設立的杏林老工業區,還是后來先后設立的杏林臺商投資區、集美臺商投資區,集美,一直走在全市工業大發展的道路上。 杏林灣路,原本這里是一個村莊,后來有了路。而在這條車輛奔流不息的公路兩旁,一邊是大氣磅礴的10余棟商務大樓拔地而起,一邊是嘉庚風格公共建筑群傲然聳立。 站在新落成的集美塔之巔,眼前的新城,已經讓人對它的未來充滿信心。從杏林灣畔吹來的風,給了建設者們無限的動力。瞧,集美新城核心區的集美市民中心、誠毅書城、誠毅圖書館、誠毅科技館、嘉庚藝術中心等公建,都已相繼完成外部或內部裝修,不日將投入使用。 再看集美新城的其他片區,位于后溪的廈門北站,即將迎來廈門動車全部在這里始發的光榮任務。灌口小城鎮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當然,新城建設沒有產業支撐,容易成為空城。而集美新城的設計師們,早就考慮好了這一點。作為進出廈門島的交通門戶,位于廈門城市幾何中心和廈漳泉龍同城化幾何中心,集美新城早早開建強大的產業鏈,以支撐新城發展。比如落戶集美新城核心區的軟件園三期,記者近日便在現場看到,這里一片忙碌氣氛,一些研發樓已進入投用狀態。軟件園三期是集美新城主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870萬平方米,計劃投資460億元,是海西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軟件園。 杏林灣的風,一直在輕輕地吹拂著,它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傳奇,一個夢,一個學村變新城的夢。這個夢,不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