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百年學村中國夢》
解說詞
這里是集美學村,這個擁有從學前的幼稚園一直到大學高等學府的完備教育體系,創立于一百年前民族內憂外患之際,成長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它的創辦者,就是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 集美學村位于海港風景城市廈門的潯江出海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里洋溢著學村文化的勃勃生機,校舍和教育設施在全國堪稱一流。誰能想到,這個匯集菁美、書聲瑯瑯的地方,一百年前卻是個貧窮落后的小漁村,全村2000人只有20人讀過私塾。 【旁述】 1874年的一天,就在這座普通的閩南大厝里,一個男孩誕生了,他就是后來改變了故鄉命運的陳嘉庚。從出生一直到17歲,陳嘉庚都和他的母親在集美生活,而他的父親陳杞柏則在南洋的新加坡經商。那是個多災多難的年代。 就在陳嘉庚出生的那天,日本進犯與他家鄉一水之隔的臺灣,臺灣淪為日本的附屬地。陳嘉庚10歲時,閩南又發生大旱災,一時瘟疫也流行起來。集美村陳氏宗族30多個家庭100多口人,有一半人被奪走了生命。家國深重的苦難,讓陳嘉庚從小就萌發了深深的民族憂患。 【旁述】 1890年,陳嘉庚已經在這個大厝當中度過了17個寒暑,而他的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經營米店,米店的生意還不錯,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到新加坡學習經商,并且幫助他經營米店。在離開家鄉之前,陳嘉庚拜別自己的母親,因為他知道這一去不知道何時能回來。 那時,新加坡飄揚著日不落帝國的旗幟,這塊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也給了陳嘉庚一個新的視野。他看到了許多落后祖國所沒有的東西,特別是現代工業和現代教育。 此后,經常往返南洋和家鄉的陳嘉庚益發感受到西方的富強和故國的落后。在調查比較了東西方幾個國家的教育狀況后,他說:英美法德男女不識字者,百人中不滿十人;日本百人中不滿三十人,而中國百人中則有96人不識字。這樣的中國人在世界競爭中難免要遭受天演的淘汰。 此時的中國,民族志士正在苦苦地尋找著民族復興的道路,有人要改良,有人要革命,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發出啟蒙的吶喊,陳嘉庚則堅信:“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1909年,陳嘉庚認識了復興中華的先行者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他更強烈地把自己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勝利后,陳嘉庚覺得報效祖國的時機到了。1912年9月,他從新加坡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開始創辦集美學校。 1913年1月27日,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開學,陳嘉庚借了集美村的幾所宗祠,讓全村陳姓的適齡兒童走進了新式學堂。集美小學開校時只有學生135人,校長1人,教員5人。正是這個百來人的小學,奠定了日后陳嘉庚建設集美學村現代教育的第一塊基石。陳嘉庚撰寫的《集美小學記》中這樣寫道:“余僑商星洲,慨祖國之陵夷,憫故鄉之哄斗,以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 【旁述】 集美小學開學以后,陳嘉庚再度回到新加坡,發展他在南洋的實業。他知道辦學校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在他的心里,有一個集美學校發展的宏大遠景。 回到新加坡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受到戰爭的沖擊,南洋華僑的實業一片蕭條。但陳嘉庚審時度勢,抓住戰爭打亂原有航運格局的時機,開辟國際航運業務。之后,又根據經濟局勢的變化,改變經營策略,將罐頭廠改為橡膠加工廠,把產品直接銷往美國,邁上了他南洋橡膠大王的實業發展歷程。 一戰還沒結束,陳嘉庚看到自己的企業壯大了,就派胞弟陳敬賢回國,進行集美學校的大規模建設。兄弟倆商定,一個在新加坡經商,一個在國內辦學,以經商支持辦學。臨行前,陳嘉庚對胞弟說:“錢需花的,十萬百萬不足惜;不該花的,一分一文也要省。” 1916年10月,陳敬賢偕夫人王碧蓮回到集美。按照陳嘉庚的計劃,陳敬賢此行的目的,一是創辦師范,以解決家鄉迫在眉睫的小學師資問題;二是辦中學,讓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畢業后有繼續升學的空間;三是辦女學。 當時閩南一帶重男輕女的陋習嚴重,要讓漁村的女孩走進學校談何容易。但王碧蓮以她那良好的人緣與素養,親力親為,終于將漁村的女孩帶出了家門。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學正式開學,這是中國較早開辦的一所女子學校。 1918年,集美師范和集美中學同時開學,集美學校迎來了自己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開學典禮后,陳嘉庚陳敬賢兄弟親立“誠毅”為集美學校校訓,這兩個陰刻鎏金大字,召喚著全體師生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誠立身,以毅處事,誠信果毅、百折不撓地為振興中華奮斗不息。 潯江出海口這塊原本貧瘠的土地上,驟然出現了一片美麗的建筑群落。陳嘉庚陳敬賢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建起了一棟棟的教學樓群和學校大禮堂,緊接著又建成了電燈廠、自來水塔、餐廳、浴室、大操場等公共教育設施。 之后,陳嘉庚又創辦了集美幼稚園、水產科、商科、農林部、國學專門部,增辦了集美女子師范、集美幼稚師范,建設了醫院、圖書館、儲蓄銀行、科學館、體育館、軍樂亭、植物園等基本設施。閩海之濱,出現了一個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師范職業教育的龐大學村。 為了讓學村的學生專心地學習成長,孫中山大元帥府特地電令福建、廣東兩省,將集美辟為“永久和平學村”。 從此,集美學校開始聲名遠播,《集美學校》的校歌,悠揚地飄蕩在海峽西岸的上空。 【同期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中國史學會會長 張海鵬】 陳嘉庚先生熱心于,或者說十分熱心于在國內辦教育,在他的家鄉辦教育,來培養各式各樣的高文化水平的、高文化素質的人才。這無論對于近代中國的革命,還是對革命成功以后的建設作用非常之大。我們應該高度地評價陳嘉庚先生在傾資辦學方面,對國家的貢獻。這點應該說是怎么說都不過分。 【旁述】 在鰲園內到處可以看到像這樣的石雕壁畫,那么這些內容呢,都是陳嘉庚先生生前設計的。他選擇學貫中西的教師,設立學以致用的課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完美人格的有用之才,這些教育理念不僅在當時是超前的,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陳嘉庚為集美學校確立了一種開放的教育方式和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他要求學生具備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做到“教、學、做合一”。當年師資缺乏,為了集美學校的長遠發展,嘉庚先生把師范教育列為辦學的一個重點。 在集美學校,師范生不僅與其他學生一樣由校方提供日常用品和統一制服,免收學宿費,而且享有免收膳食費的特別優惠。陳嘉庚從各方面為貧苦青年創造就學的條件,這使得華東華南一帶許多寒門子弟,紛紛報考集美師范,學村為中國南方的教育發展提供了師資人才的保障。 如今的集美師范,已經是一所具有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它不單為集美學校,也為中國教育界培養輸送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教育人才。 今天的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多元化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文化正在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遍布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越來越多踏浪而來的外國留學生,意味著世界進入了一個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新時期。 【旁述】 陳嘉庚有著高遠的目光和海一樣的胸襟,他早早地認識到傳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曾經對南洋華僑做過這樣的闡述:將來世界如何變動,祖國當局無論走那條路,亦須保留我國文化,乃能維持發展民族精神。而集美學校的創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讓海外的華僑子女能夠在祖國學習文化。 為鼓勵南洋各屬華僑小學的畢業生回國到集美中學就讀,陳嘉庚公開宣布,回國學習的僑生不收分文學費,考試未及格者,可以進入補習班學習。陳嘉庚的誠意和優待僑生政策感動了海外僑胞,一批批海外僑生跨洋過海,來到集美就學,集美學校被稱為“僑生搖籃”。 【同期聲:香港集美校友會會長 王欽賢】 我是1960年回到集美學校補習的,那個時候是像千千萬萬的愛國青年一樣,回國升學、報效祖國。我們剛到僑校的時候,國家碰到自然災害,但是我們到了僑校以后,我們深受了校主這個校訓,“誠毅”校訓的熏陶,在他這個校訓的培養下,我們大家都基本上,第一個過了生活關,第二個過了學習關,所以我們同學大部分都升了大學。 今天的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前身就是陳嘉庚創辦的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秉承著“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宗旨,華文學院已為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數萬名畢業生。“僑生的搖籃”,薪火相傳,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踏進21世紀,中國制定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大戰略,廈門也鋪開了發展海洋的宏偉藍圖。 然而,一百年前,幅員廣闊的中國雖然有著綿延廣闊的海岸線,卻因為國家衰弱,沒有資格參加世界的航業注冊。陳嘉庚痛感海權的喪失,力主“開拓海洋,挽回海權”,他抱著“振興航業,鞏固海權,一洗久積之國恥”的信念,于1920年創辦了集美水產航海學校,“造就漁業航業中堅人才”,為中國海洋人才的培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培養海洋人才,陳嘉庚強調學以致用,“知識與技能并重”。1922年1月,他不惜重金,在集美建造了載重31噸的“集美一號”實習船。1926年5月,他再次耗資58000元,從法國買進一艘拖網鐵殼漁輪,定名為“集美二號”,這是中國第一艘、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拖網漁輪。與此同時,學校還建造了4艘端艇,用于學生操艇練習和采集海上標本。結合專業,進行海事訓練,增進學生的海上技能,培養義勇精神,練就健全體格和海上本領,參與世界的海洋競爭。那時的陳嘉庚,已經想得很遠很遠。 集美的海域上,如今是千帆競發,廈門海港,遠洋巨輪乘風破浪。經過90多年風浪的洗禮,集美學校的航海教育也已經成為中國培養航海人才的三大基地之一。 【同期聲:集美大學教授 邵哲平,曾任“雪龍號”科考船船長】 可以這么說,只要有航運的地方,就有集美航海人的身影。我也是集美航海的畢業生,在我的航海生涯中,有幸作為極地科考船“雪龍號”的船長之一,參加了中國的南極考察,還曾作為中國海軍護航船長之一,參加了中國海軍亞丁灣的護航。對此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旁述】 這里的工廠公司包括煙囪這些模型呢,都是根據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提供的圖紙來制作的,其實這些建筑當時分布在不同的區域,為了方便展示呢,把這些模型集中在一起。從這里呢,也可以看出當時陳嘉庚公司鼎盛時期的樣子。 陳嘉庚從17歲開始在海外市場上打拼,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自身的經歷讓他深深地意識到商業人才的重要性。他說:中國商業不振的原因,就在于“商人不知商業原理與常識”,“補救的方法”便是“興辦學校”培養商業人才。于是,他創辦了集美商校。近百年來,集美學校的商科茁壯成長,從最初的實業部發展到今天的集美大學財經學院,成千上萬的商業人才從集美學校走出去,踏上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主戰場。 1919年5月,陳嘉庚第五次從新加坡回到祖國。這一次回國,他帶來的是一個創辦大學、科學強國的夢想。 【采訪:廈門大學校長 朱崇實】 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用如此兇殘的手段掠奪中國?他認為這跟國人的素質 國人的觀念,跟整個民族的素質、民族的思想都遠遠地落后于西方緊緊相連。他在建立集美學村,從小學、中學的教育開始,繼而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建大學,因為唯有大學能夠真正地幫助中國解決教育落后、教育不足的問題。 【旁述】 經過8個月的籌備,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宣告成立。 陳嘉庚捐出開辦費和經常費400萬國幣,這個數額相當于當時800多萬新加坡幣,是陳嘉庚當時全部資產的總和。參加廈大開校式的美國哲學家杜威由衷地感嘆道:“中國人人能效陳君之公,則救國何難之有。”著名教育家黃炎培還特地撰文《陳嘉庚毀家興學記》,贊嘆陳嘉庚創建了一個“教育王國”。 陳嘉庚一開始就把廈大定位為“世界之大學”,決心把廈大建成“南方之強”,讓廈大為中國現代教育“放一異彩”。東海之濱,從此巍巍屹立起一座遐邇聞名的學府,一所邁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 “毀家興學”是黃炎培先生對陳嘉庚傾資興學的形象表征,這句話卻在不久后不幸而言中。 【旁述】 1929年,世界爆發經濟危機,陳嘉庚在新加坡的公司遭受慘重打擊。到1931年,公司已經累積虧損400萬元,陳嘉庚公司被迫改名為陳嘉庚有限公司。他擔任董事經理,月薪1000元,除了留下100元生活費外,其余的900元全部寄回國內用于辦學,而家庭的各項開支則由子女們自行承擔。 就在公司面臨倒閉的危機中,匯豐銀行與一家大企業找上陳嘉庚,表示愿意投放資金拯救與發展陳嘉庚公司,條件是陳嘉庚不能再為集美學校與廈大提供經費。陳嘉庚立即予以拒絕,他斬釘截鐵地說:“企業可以收盤,學校不能停辦。” 新加坡這三幢坐落于小山坡上的樓房,是陳嘉庚當年為兒子購置的別墅。當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因資金匱乏而陷入困境時,他毅然將這三幢別墅抵押給銀行,這個舉動被人們稱為“出賣大廈,維持廈大”。 從1904年獨立創業到1931年企業臨近收盤,陳嘉庚在這28年間各種費用總支出為1331萬元,其中捐資興學支出837萬元,為興學而支付銀行利息380萬元,兩項合計共1217萬元,占總支出的92%,家庭費用30萬元,僅占總支出的2%。直到今天,全世界捐資辦學的人有很多,但傾其所有興辦教育的只有陳嘉庚一人。 在陳嘉庚公司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集美學校不僅沒有停止辦學或縮小規模,反而成為解放前36年中在校生人數最多的時期。當時很有影響的《社會與教育》雜志,發文稱贊集美學校是“世界上最優良、最富活力的學校”。 【旁述】 陳嘉庚在殖民地和商場的風雨中磨礪了幾十年,他不僅自信,而且深謀遠慮,為了集美學校的持續發展,他創辦了集友銀行,未雨綢繆設立了集美學校的教育基金。 【同期聲:集友銀行原總經理 吳文拱】 從70年到現在,我們派息給集美學校已經超過21億6千萬(港幣)。縱觀國內這些大專院校,我感覺沒有一個學校有這種固定的財政來源,而且這個來源是相當穩定,而且每年因為銀行的發展逐步在增加。就這塊來講呢,可以看出陳老先生在60年前已經有這種高瞻遠矚,確實是非常偉大。 【同期聲:集友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謝小玲】 我們始終沒有忘記我們是嘉庚先生創辦的銀行,我們一直堅持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比如說去年來講,我們的派息就達到了接近兩個億(港幣),未來呢,我們還是會加大對學校教育事業的支持。 1931年“9·18事變”發生,日本開始發動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陳嘉庚也經歷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日子。1934年他的公司被迫收盤,1936年他的胞弟陳敬賢英年早逝。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之后,金門失陷,廈門硝煙彌漫,在敵寇飛機戰艦炮轟下,集美學校的數十座校舍,多數毀于日軍炮火,無一完好。 1937年10月,集美師范被迫遷往安溪。1939年1月,集美學校的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遷移大田。 【同期聲:集美學村遷往大田親歷者 陳方玲】 集美遷到大田,環境比較簡陋,師資比較奇缺。所以嘉庚先生就拍了電報給我父親,電文是:“勿忘母校”。我父親看到電報,感念嘉庚先生他的培育之恩,立刻就先帶我到大田上任。這時我才六歲沒辦法走路,所以他就請了挑夫,把我放在籃子里,一邊放一些行李就挑著走,千辛萬苦,走了將近二十多天,才到了大田。 烽火硝煙中,集美學校艱苦辦學,弦誦不綴。 1942年,新加坡淪陷后,僑匯中斷,集美學校的辦學經費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陳嘉庚精神的感召下,集美學校的校友發起“學子感恩,校友養校”運動。據1946年10月的統計,校友養校運動共為集美學校籌集基金3439萬國幣。誠信果毅的集美學校精神,在戰火中淬煉閃光。 身處海外的嘉庚先生一直關注著國家民族的安危。1938年8月,陳嘉庚當選南僑總會會長,領導南洋華僑共同支持祖國抗日。從1937年至1941年,南洋華僑抗日義捐5億國幣,加上華僑匯款達50億元。在中華民族這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南洋華僑的義捐和匯歸祖國的僑匯成為國民政府抗戰期間的財政支柱。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回國考察抗戰局勢。這次回國,他渡過黃河,走進了陜北延安,這是華僑領袖陳嘉庚與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第一次見面。陳嘉庚親眼目睹了延安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嶄新氣象,看到了共產黨堅持持久抗戰的現實。在延安,他找到了中國的希望,并認定毛澤東是中國真正的領袖,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轉變。 離開延安后,陳嘉庚前往安溪,看望內遷的集美學校師生,他對集校師生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得到勝利!我們一定可以回到我們的集美去!”陳嘉庚的到來,給戰火中的師生帶來了千百萬僑胞愛國的赤心,帶來了勝利的鼓勵和希望。 【陳嘉庚同期聲(閩南話)】 字幕:1951年10月在全國政協第二次會上的講話。 長期以來,華僑就期望祖國能夠實行民主憲政,今日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已可實現了。 【旁述】 為了完成教育救國、報效祖國的宏愿,1950年陳嘉庚離開了他奮斗和生活了60年的新加坡,放下滿堂兒孫,只身一人回到剛剛獲得新生的祖國。那時他已77歲高齡。 照片上的這幾所簡易的房屋,是陳嘉庚當年坐鎮指揮重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的指揮所。 【同期聲:集美校委員會副主任 陳忠信】 陳嘉庚從1950年回國,他就修復集美學校的這些建筑,他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到工地去巡視,而且不坐車。嘉庚先生說了,坐車如走馬觀花,一些細的東西你就看不到了。有很多樓呢,我們現在找不到圖紙,因為那時候都是陳嘉庚用他的拐杖去量的,量出來的。 為了修復和擴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撥款一千多萬元,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族親陳文確、陳六使也捐贈巨款。在陳嘉庚的親自主持下,從1950年至1956年,集美學校不僅修復了戰爭中毀壞的校舍,還擴建校舍16萬平方米,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前建設總面積的3倍多。一個全新的集美學村展現在世人的面前。1992年,世界著名的美國建筑大師格雷夫斯看見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的建筑后驚嘆道:“這是最具世界經典的建筑之一。” 【旁述】 陳嘉庚先生一直重視學生們體質的培養,這個龍舟池就是50年代,他親自設計的。從過去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這里常年進行著各種龍舟訓練和比賽。 【龍舟比賽主持人現場同期聲】 現在比賽已經正式開始了,“嘉庚杯”的總決賽正式開始。槳頻太快了,特別是給到近景的時候,你看到3號代表隊和4號代表隊,他的槳頻…… 歷史在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在前進,伴隨著實現中國夢的每一個腳步,集美學校迎來了一個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集美中學被列入“中國著名中學“的名錄;集美航海學校躋身中國高等教育行列;集美財經學校、集美水產學校升格,集美體育學院、輕工學校復辦,僑校并入華僑大學成立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旁述】 陳嘉庚先生生前一直有個心愿,希望能夠在集美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大學。1994年10月20日,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他的這個夙愿終于得以完成,集美大學正式掛牌成立。 集美大學由原設在集美學村的五所院校: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師范專科學校、集美財政專科學校合并組建而成,它秉承陳嘉庚學以致用的育人原則,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省屬多學科大學。學校成立董事會,由福建省時任省長擔任校董會主席,這種全新的運行模式成為集美大學的一個獨特優勢。 2002年9月,集美大學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之后,9個一級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權,特色學科水產學和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獲批納入博士點授權單位建設規劃。集美大學的學生,也在全國的創新創業計劃與各種學業競賽中,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佳績。 【同期聲:集美大學黨委書記 辜芳昭】 集美大學是源于陳嘉庚先生在集美創辦的系列專門學校,嘉庚先生在創辦這些學校的時候,就為它們注入了靈魂和特質,這個靈魂就是后人概括的“嘉庚精神”,這個特質最集中的表達在校訓“誠毅”兩個字,也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嘉庚先生的辦學思想和辦學實踐,是集美大學彌足珍貴的財富。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逝世的兩個月前,他第三次立下遺囑,與前兩次遺囑一樣,他再次表明了“將一生所獲財力,概辦教育為社會服務”。這個生命與中華民族的復興道路緊緊相連的老人,一生都在記掛著集美學村的發展,做著教育強國的中國夢。 【同期聲: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 裘援平】 陳嘉庚先生的精神,深深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僑華人,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祖國統一而奮斗不息。所以我們今天紀念陳嘉庚先生,就是要弘揚他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精神;弘揚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弘揚他以民族利益為重、反對國家分裂的團結精神;弘揚他矢志不渝、振我中華的民族精神;我認為這正是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強大精神動力。 【旁述】 一個偉大的生命逝去了,但是這個偉人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不管是在今天,還是在未來,“嘉庚精神”將一直激勵后人們,不斷實踐和傳承他教育強國的偉大夢想。 潯江浩渺,奔流到海生生不息;天風海濤,情系故里,陳嘉庚這位大海的赤子,永遠守望著這座百年學村行走在夢想實現的路上。 (撰稿: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攝制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