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多元文化并舉 精心打造“人文灌口”
灌口“大使公”文化節上,兩岸宗親爭抬“大使公”金身巡游。 王文津攝 東南網10月29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王文津 王仁忠)集美灌口,人文薈萃!12月初,集美區灌口鎮將在當地舉辦第二屆廈門(灌口)閩南童玩文化節和第二屆澤青宮文化節。屆時,來自海峽兩岸的鄉親將匯集灌口,通過表演打陀螺、駛風車、轉鐵匝、捏面人、彈古琴等傳統節目,慶祝深青古驛文化公園落成,從而進一步推進兩岸民間文化交往。 一個市郊小鎮何以如此熱衷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灌口鎮黨委書記劉光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深情地說,灌口是座千年文化古鎮,有始于元代的深青古驛、有建于明代的鳳山祖廟,有源于清代的鳳山書院、貞壽牌坊等名勝古跡。在近代史上,灌口又是小刀會和辛亥革命在閩南活動的重要據點。這些遺址和文物,都是閩南文化的瑰寶,僑鄉文化的根源。劉光忠認為,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文化的傳承。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多年來,灌口鎮致力傳承古鎮文化,精心打造“人文灌口”,先后推出深青古驛文化公園、鳳山祖廟廣場,鳳山書院、風景湖文化廣場、鷹坑谷民俗文化園、越尾山知青農莊、正新國際汽車文化中心和閩南童玩世界等10大文化項目建設,形成了多元文化并舉的文化建設新格局。 古驛古廟彰顯閩臺文化傳承 走進灌口,一座令人神往的元代古驛站映入眼簾,與周邊石臺石面的元代古橋、古香古色的澤青宮古廟相倚,屹立在村口。夕陽下,好一幅古道雄關圖。 深青是灌口鎮的一個建制村,地處閩南漳州、泉州、廈門乃至廣東沿海的交通要道上。元代時,朝廷為了溝通漳州、泉州兩府和廣東的聯系,在這里專門設立驛站、驛臣、快馬,以便傳遞朝廷信件快報,久而久之,形成了古道。明清時,深青蘇氏宗親東渡臺灣,在今臺南、高雄、臺北繁衍成當地一大旺族。上個世紀80年代,臺南、高雄的蘇氏宗親尋根認祖回到大陸廈門,找到灌口深青,捐資重修古驛古橋和澤青宮古廟,成為閩臺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位于灌口老街街頭的鳳山祖廟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是為紀念李冰父子與深青驛站驛臣而建的。400多年前,鄭成功開臺部將、灌口人氏陳國拔,在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帶去了鳳山祖廟的香火大使公塑像,并在臺北、嘉義、高雄一帶落戶,繁衍生息。也是上個世紀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開始民間往來,當年灌口宗親帶去臺灣的“大使公”輾轉400多年后又回到大陸廈門灌口鳳山祖廟,真正成為兩岸文化的“大使”。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興起,灌口鎮結合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圍繞古驛古廟打造“閩臺文化”,近年來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深青古驛文化公園和鳳山祖廟文化廣場的新建擴建工程建設,使之成為閩臺文化的重要陣地和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灌口鎮副鎮長林幼治在接受采訪時說,文化興、事業興,“人文灌口”的建設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
- 2013-10-29廈門: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 2013-10-29王斌任法國上海經濟文化發展會暨交大校友會會長
- 2013-10-29江蘇南京市僑聯秘書長赴基層開展僑文化調研
- 2013-10-29福能集團文化基因成就青工向上之勢
- 2013-10-29美國小費文化難倒華人 從業者:服務差顧客可拒付
- 2013-10-29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福建省領導率隊調研鼓浪嶼
- 2013-10-29永鴻文化城項目亮相廈門文博會
- 2013-10-29警惕“以罰代管”抹殺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