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傳承閩臺民俗
海滄消息報訊(張韌/文 鄭偉明/圖)“送王船”是流行于閩臺沿海漁港漁村的民間習俗,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原生態形式。我區的“送王船”儀式是全市規模較大的地方之一,該民俗在2006年入選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2011年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送王船”民俗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送王船”儀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倉、祭奠、巡境、焚燒等。儀式三年一次,時間大概是農歷八月開始造王船,十一月左右送王船,期間有各種儀式。 每到送王船的日子,常能吸引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上萬群眾前來觀看。活動當日,眾多村民在領隊的統一指揮下把重達幾千斤的王船扛到宮前廣場上,由水手上船豎起桅桿與船帆,落下鐵錨,做好“王船”出海航行的準備,此為“王船出棧”。同時配有舞獅隊、舞龍隊、高蹺隊、大鼓吹、涼傘鼓、民間樂隊、拍胸舞、蜈蚣閣等60多個“陣頭”表演,組成浩浩蕩蕩的游園隊伍,為“王船”開道引路。祭拜儀式后,禮炮齊鳴,“王船”開動,在一片歡呼聲中,航行在“人潮”之上,開始環村“巡境”,許多群眾手持香火,跟隨“王船”,場面蔚為壯觀。當日晚上,滿載著漁民祝福的“王船”被送至海邊化火焚燒,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送王船”儀式是大陸同海外華人華僑、臺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人緣關系創造了神緣關系,而神緣關系又密切了人緣關系,對于王爺的崇拜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是海外華僑、華人回鄉探親,尋根謁祖和進香朝拜的“根”之一,它發揮著聯系海內外親人情誼,增進共識,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的社會功能。如閩南本地的王爺信仰,明清時期也隨移民入臺,同樣成為入臺同安先民開發寶島的精神支柱。閩臺兩地的地緣、血緣、神緣紐帶如此緊密,對增進兩岸鄉誼、促進和平統一、推進閩南經濟建設,實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
- 2010-11-26海西首個閩臺診斷產品創新創業園落戶海滄投資區
- 2010-05-24“閩臺送王船”、“海滄蜈蚣閣”入選國家“非遺”
- 2010-03-23海滄臺商投資區將建設閩臺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平臺
- 2010-03-23海滄將建閩臺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