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吸引第三世界合作目光——聚焦2013廈門國際海洋周
東南網11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 “藍色經濟不等于海洋經濟,只有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才是藍色經濟。”8日開幕的2013廈門國際海洋周上,廈門市榮譽市民、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計劃(PAMSEA)理事會前主席蔡珵瑛在主論壇上如是總結。 今年海洋周由國家海洋局、廈門市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項目組織和廈門大學共同主辦,由近10場國際海洋論壇、2項海洋專題展覽以及4場海洋文化活動組成。 作為20年前把海岸帶綜合管理(ICM)理念引入廈門的第一人,蔡珵瑛如今已是兩鬢斑白,ICM的做法及理念也在廈門落地生根,逐漸完善為經略海洋的“廈門模式”并享譽世界。在當天的主論壇以及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論壇上,ICM已經成為各國代表演講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回憶起在各國推行ICM的歷程,蔡珵瑛坦言并不容易:“不過,時下藍色經濟的熱度,意味著對海洋生態的重視和保護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經濟體之間的共識。” 在本屆海洋周上,有18家國際組織、協會及來自近40個國家、地區的代表蒞會。“藍色經濟意味著跨國界的經濟,印度洋的藍色經濟發展跟歐盟都有關系。所以,發展藍色經濟,我們必須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在更高層面上保證藍色經濟發展政策的統一性和一致性。”蔡珵瑛表示,在國際范圍內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這也意味著發展藍色經濟需要更多國家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理解互信,達成一致意見。 而在這些利益相關方中,發展中國家之間海洋合作的重要性正進一步凸顯。 在昨日舉行的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論壇上,來自非洲和東亞地區各發展中國家的海洋部門管理者們齊聚一堂,交流各自管理海洋的經驗,探討共同應對困難的路徑。 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藍色經濟的需求更加迫切。 柬埔寨環境部部長Samal Said在致辭中表示,對于農業國家而言,藍色經濟既意味著很多民眾的生存希望,又面臨著貧困和過度城市化帶來的不可持續開發的挑戰和風險。柬埔寨雖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很難單獨應對,唯有同類似的國家攜手合作。“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行動,讓我們的海岸帶管理和藍色經濟發展走上正軌,而不是坐等機會錯失。” 正是懷抱這一共同想法,第三世界的國際友人們相約廈門,互相學習。中國發展藍色經濟的先行經驗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廈門市政協主席潘世建表示,廈門非常愿意與各國友人分享發展藍色經濟的經驗,也希望對東亞海的綜合管理模式進行總結,并團結發展過程中的各利益相關方,共同面對新的挑戰。 近年來,為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義務,我國在與各發展中國家的海洋經濟合作方面做出諸多努力,推出“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并提出了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愿景。 外交部亞洲司參贊李碧建表示,作為漁業大省,福建擁有與東盟國家開展海洋合作的獨特地緣、文緣優勢,雙方可以先行探討商簽相關規劃,深化漁業養殖的合作,形成切實可行的合作模式。在中國與東盟海洋合作日益興盛的今天,廈門乃至福建一定會為建設中國-東盟海洋合作發展關系繼續發揮作用。 |
- 2013-09-14福州推進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 陽光下盤活“藍色財富”
- 2013-08-14福州瑯岐島特色海洋經濟園B區防潮工程獲批
- 2013-06-16閩重點推進305個海洋經濟項目
- 2013-05-30福建下達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項目補助金1.9億元
- 2013-05-10漳州海洋經濟總產值躍居全省第三
- 2013-05-10福建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推進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