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五位一體”打造美麗中國典范城市
新華社昨播發通訊,盛贊“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帶來的新氣象新面貌 新華社記者 朱海黎 梅永存 胡蘇 鼓浪嶼濤聲依舊,筼筜湖游人如織,金秋的廈門如同一幅迷人的水墨畫。記者連日采訪這座城市,感受這里正在進行的新探索:堅持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思路規劃發展戰略,以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為目標,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為載體,將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運用到城市發展全過程,積極發揮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中的“排頭兵”作用。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說,廈門將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圍繞“百姓富、生態美”的要求和建設“國際知名的花園城市”的定位,努力推動廈門轉型發展躍上新臺階,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建設發展結出新碩果,生態文明達到新水平。 “美麗廈門”需要新探索 站在綠樹成蔭、風景如畫的海滄灣公園,靜如處子的鼓浪嶼和高樓林立的廈門本島盡收眼底。跨過如彩虹般的海滄大橋,驅車15分鐘就來到新城區海滄,這里大廈鱗次櫛比,商業一派生機。 “海滄的巨變是廈門向生態型海灣城市轉變的縮影,這里從偏僻小漁村發展成全國百強區,年財政收入達到124億元,30多萬人從全國各地移居海滄,跨島發展的戰略藍圖已成事實。”廈門市委常委、海滄區委書記鄭云峰說。 廈門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連續三屆獲得全國文明城市評比第一名,獲得福建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今年1月-8月經濟增速達到10.9%,高新技術企業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7%;惠及市民的財政支出占到全市財政總支出的七成以上。 面對本島交通擁堵、城市承載能力下降、工業增長后勁不足、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提升等“成長中的新煩惱”,廈門市委市政府開始了新思考和新行動。 “改革開放的理念已經融進廈門人的血液,廈門就是要用改革促調整、促轉型、促開放和促跨越。”廈門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吳子東說。今年9月《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對外發布,正式啟動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在全市引起了強烈反響。這部數易其稿的規劃前后征集3.2萬多條社會各界和群眾意見、建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目標是實現廈門的兩個“百年愿景”:建黨100周年時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展現中國夢的樣板城市。“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的核心是“共同”,讓全體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發展;其實現路徑是實施“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三大發展戰略;實施產業升級、機制創新、收入倍增、生態優美等十大計劃。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并形成機制,是變“轟轟烈烈的運動”為“實實在在的基礎”,努力實現統籌發展、差異發展、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林衍超說,“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的著眼點,是將中央戰略部署與當地群眾愿望相結合,將經濟轉型、社會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將“從群眾中來”與“到群眾中去”相結合。 “共同締造”需要“我們” 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單位思明區和海滄區采訪時,許多基層干部都表達了共同感受: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城市建設規劃,但在實踐中發現,這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新舞臺”和廈門全方位的“轉型發展路線圖”。 海滄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雪敏講述了一個令她難忘的事例,區里開展試點過程中,準備在公園里跳舞人群較多的地方安排照明設備,改善活動環境,沒想到遭到群眾反對。這件事讓他們意識到,過去大包大攬、替民做主的“計劃慣性”必須改變,要讓群眾做主和參與活動。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決策共謀,變“你和我”為“我們”;二是發展共建,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三是共管共享,變“靠政府”為“靠大家”。 廈門仙岳山公園有一條路沒有路燈,夜間行走十分不便,群眾反映多次,但由于管理權責不明,這條百余米的上山路卻長期安裝不上路燈。市民陸云聲在這次活動中再次反映了這個情況,引起市領導重視,3天時間就解決了問題。 思明區曾厝垵社區黨委書記黃清杰認為,服務群眾必須從群眾身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從房前屋后的小事做起,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房前屋后點滴事,解決的是群眾“微訴求”,給百姓帶來的是“小幸福”,放飛的卻是城市和諧發展的大夢想。 今年9月底,思明區挨家挨戶,向全區居民發放30多萬份“美麗廈門”征詢意見卡,征集群眾意見建議10萬多條,并從中篩選啟動了29個“房前屋后”提升項目。 79歲的蓮花五村社區居民郭國音告訴記者:“社區里什么都好,就是空地少,廣場小,前幾天我建議將社區小廣場做個改造,整理空閑場地,擴大廣場面積,增加遮雨涼棚,還真被居委會采納,廣場改造工程已經動工了。”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引起了“新廈門人”的共鳴。長期居住海滄興旺社區的外來工李玉芳,是這個社區居民議事會的9名代表之一。“平時我們注意收集居民的意見,集中到居民議事會討論,再協調居委會、街道解決。”李玉芳說,“雖然都是路燈不亮、下水道堵了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件件小事及時解決,大家日子才能過得舒心。” 思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侯偉說,過去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多是“我說你聽、我做你看、我管你從、我評你知、我建你用”的關系,如今思明區正在努力推動社區治理和城市發展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最美“和聲”。 “經濟特區”需要科學發展 筼筜湖是廈門島的內湖,也是廈門的城市“綠肺”。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筼筜湖先后經歷五次大規模環境整治,從一個垃圾遍地、蚊蠅孳生的污水湖,變成如今碧波蕩漾、白鷺紛飛的“綠色明珠”。 但隨著人口的集聚,環湖設施損耗老化,帶來諸多不便。為此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通過網站、報紙等渠道,向全體市民征集筼筜湖步道改造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前后共收集群眾意見超過3000條。 有市民提出,筼筜湖是海水湖,腐蝕性強,環湖步道不宜搞太多木棧道。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王銓銘說,采納市民建議后,筼筜湖步道決定主要采用花崗巖、透水磚建設;這樣不僅抗腐蝕,造價、維護成本也比木棧道減少一半左右。 廈門各級干部和基層群眾在堅持綠色發展上達成共識:廈門山河湖海俱全,生態條件優越,生態建設的底子厚實,應該始終將生態文明貫穿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全過程,既符合廈門的城市特質,也是對廈門的未來負責。 見證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設計全過程的廈門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臧杰斌說,作為經濟特區更需要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先行先試,在空間上讓“可以做什么的地方就做什么”,在實施上“讓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絕不以犧牲環境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將從國際、國家、對臺、區域、城市五個層面推進,把廈門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花園城市、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兩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閩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溫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新華社廈門11月18日電 |
- 2013-11-15北站社區舉辦“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美術、書法作品展
- 2013-11-14努力建設美麗廈門 發揮特區更大作用
- 2013-11-14王蒙徽:努力建設美麗廈門 發揮特區更大作用
- 2013-11-09廈門將選30人擔任旅游大使 宣傳美麗廈門
- 2013-11-07深化廈港合作建設美麗廈門 王蒙徽率團赴港推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