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業主挖古城墻墻角青石板鋪地面 文史專家呼吁保護
廈門晚報訊 “有人把古城墻的基石整塊整塊挖掉了,你們快來看一下!”市民畢先生打電話給本報市民熱線,口氣很急,“這樣算不算破壞文物?古城墻的基石被挖會不會破壞墻體結構造成危險?” 不過,拆基石的洪先生卻說拆的只是護墻,“拆護墻也是保護古城墻”。 這場爭執,使公園西路上這段6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墻再次引起關注。 文/記者 賴貴旺 彭菲 圖/郭航 現場 護墻上挖出的青石板鋪在地面上 “挖墻角”者說:拆掉護墻才能讓大家欣賞到古城墻,也是保護隱藏在鬧市中的古城墻,位于公園西路與北門外街交叉口旁的園南小學后方。“挖墻角”的是北門外街3號一樓102室的業主洪先生。 昨天下午4點,記者來到古城墻所在的地方,城墻腳下有一棟老舊樓房。102室的門窗已拆除,地上都是從墻上拆下的石灰和水泥塊,整套房子只剩下一副空架。房屋的衛生間旁邊有一個門,門外是一片空地,古城墻的墻角就在這片空地上。 現場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其中一人用鋤頭將砌在古城墻墻角的青石板挖出。記者看到,空地位置的護墻大部分已經被挖出,只剩下小部分護墻。從護墻上挖出的青石板,有的被整齊地鋪在地面上,有的雜亂地堆在一旁。 “這里太亂了,我想把地面平整一下。”洪先生解釋說,下雨時地面太濕滑,而且樓上經常扔垃圾下來。他強調,挖的這些護墻不屬于古城墻,而是之前他建房子剩下的石板搭建的。洪先生的這一說法,也有鄰居不認同:“這些石板早就在這里了。” 當記者詢問洪先生,挖掉護墻是否會對古城墻產生影響時,他的情緒很激動。他說,即使要挖古城墻也是從墻的頂部開始挖,而不是先挖墻角。“開玩笑,我會這么蠢嗎,塌下來砸到我怎么辦?”洪先生說,以前古城墻的面貌被護墻掩蓋了,現在把外圍的護墻拆了,古城墻才能完全顯現出來供大家欣賞。“我拆掉護墻是在保護古城墻。”洪先生多次重復這句話。 說法 古城墻長期暴露受雨水侵蝕可能倒塌 文史專家說:挖護墻不但不能保護古城墻,反而會帶來危害 畢先生說,發現古城墻被挖就告訴思明城管了,記者昨日也將此事向思明城管開元中隊反映。執法隊員很快趕到了現場,拍照取證后認為洪先生沒有違建。 “他只是平整土地,不能認定是違建。”執法隊員表示,將繼續關注此事,如果發現洪先生有違建之實,執法隊員將在第一時間上門拆除。 那么,洪先生“挖墻角”的行為,是否真如他所說不會影響古城墻,甚至是“保護古城墻”?記者邀請了我市一名文史專家到現場查看,他說,挖護墻的做法不但起不到保護古城墻的作用,反而會對古城墻帶來很大危害。 專家解釋,護墻對古城墻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如果護墻被拆掉,那么古城墻的墻角將完全暴露,長時間雨水侵蝕,可能導致古城墻墻角松懈倒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古城墻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古城墻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古城墻。對危害古城墻安全、破壞古城墻歷史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政府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必要時對該建筑物、構筑物予以拆遷。 提議 建座古城公園把城墻保護起來 提案發起人說:古城墻是惟一能證明廈門建城歷史的文物,應該保護好 針對這段古城墻的保護,市規劃局曾有過一個方案,但沒有實施。市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也一直關注古城墻的保護,臺盟廈門市委會去年曾提交提案,建議建立廈門古城公園,在公園內設海防歷史及名人紀念的主題內容。 昨日,記者聯系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臺盟廈門市委專職主委陳紫萱及提案的發起人曾雄。他們說,雖然2011年8月市規劃局就位于出米巷的廈門明古城墻,制定了一份“廈門明古城墻保護項目策劃書”,但至今沒有落實。曾雄呼吁,明古城墻承載著廈門建城600余年的永久記憶,它是惟一能夠證明廈門建城歷史的文物,是廈門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護。 他們認為,應當把古城墻保護納入規劃并落實,同時,對于破壞古城墻的行為要重罰,對損壞的城墻要進行一定的修復。 市文化局原局長彭一萬回憶,1994年參與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的活動時,在古城墻邊上立了碑,當時的想法是把這段古城墻作為廈門的城市地標。彭一萬說,碩果僅存的這一小段古城墻彌足珍貴。城墻上有文人將領的題刻,不僅有歷史底蘊還有文化內涵,完全可以建成一個景點,讓市民和游客更了解廈門的歷史,同時讓古城墻得到保護。 他說,廈門遺留的古城墻在后溪、同安也有,島外保存的情況更好,這應該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希望盡快把保護古城墻列入市政建設的議程上來。 歷史溯源 失落的“遺址公園” 廈門古城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防倭寇而建。與金門所城、高浦所城及永寧衛城、鎮海衛城互為犄角,鞏固海防。 清朝康熙年間,施瑯將軍收復臺灣后,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現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原來的城墻拆除后重新擴建,城墻周圍長600丈。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廈門城擴建后城墻長約2000米,面積約0.3平方公里。現在所看到的古城墻,實際上是施瑯將軍擴建后遺留的,在中國古代海防史上具有獨特價值。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占廈門城,城垣逐漸廢棄。城墻分東西南北四個門,東門位于現在的石路街,西門位于現在新華路、大同路、思明東路和故宮路交界處,南門位于古城東路和古城西路交叉口,北門即現在的公園西路附近。上世紀二十年代廈門城改造后,僅存北門一段城墻遺址,西北至東南走向,總長約70米。 這段明古城墻曾幾度引起關注,又被遺忘。1961年、1983年,古城墻遺址兩次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紀念建城600周年,市政府撥款繕殘補缺,修復城墻64米;2003年8月,市文化局召開發布會,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墻基礎上建立城址博物館;2011年8月,市規劃局制定了“廈門明古城墻保護項目策劃書”,將目前僅存的70米城墻擴大成北連幸福路、東接中山公園,總面積1.8公頃的“遺址公園”,公園中央還規劃了廣場和博物館。 |
- 2013-10-30河北宣化600年古城墻被開鑿成窯洞 官方稱正修復
- 2013-10-29宣化古城墻不斷遭黑手:人為鑿洞、拉網架線(圖)
- 2013-10-04百對新人西安古城墻下舉行集體漢式婚禮
- 2013-09-06同安:300年歷史的古堡古城墻里“藏”著光榮村史
- 2013-08-29汽車文化節已在大同開幕 各類車型云集古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