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44條排洪溝大“清腸” 共清出淤泥30萬立方米
30萬立方米淤泥被掏出 根據地形特點,島內近80條主要的排洪溝分布在16個行洪片區。去年5月,筼筜湖周邊34條排洪溝率先清出18萬立方米的淤泥,而今年接受“清腸”的則是其他15個片區共44條主要排洪溝,共清出30萬立方米淤泥。 清淤人員介紹,近日,島內最老排洪溝——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中山路至廈大一帶的排洪溝全面完成清淤,至此,44條排洪溝實現了全“清腸”。 清淤人員說,目前清淤工作完工后,正在進行檢查和驗收等收尾工作。 據了解,自島內排洪溝建成以來,如此大規模的地下清淤尚屬首次,清淤時,工人先從井蓋下去,然后將淤泥挖起裝入編織袋,再用機器吊出地面。“每條排洪溝里需80名左右的清淤工同時輪換作業,每個工人要戴呼吸器,只能在管道里作業1小時左右。” 將為排洪溝建立完整檔案 清淤人員說,這些服役20來年的地下排洪溝,大一些的直徑有1.2米以上,為石板結構,小一些的直徑在1.2米以下,為圓形管。通過排查,清淤人員發現,島內排洪溝的整體構造遠比預期要復雜得多,除了結構和線路多變外,此次清淤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排洪溝。 清淤過程中,這些排洪溝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一方面,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建設使一些排洪溝下沉,有的原有結構和走向已被破壞。另一方面,不少排洪溝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損現象,有的排洪溝頂部發生斷裂,除了會漏水外,上方的泥土還會掉入管道里;有的排洪溝則是底部水泥板被沖開,造成脫節,有的甚至出現坍塌,有的則直接被堵死。 清淤人員介紹,經過這次大排查,他們已經基本摸清島內排洪溝的走向、結構、長度、斷面等,下一步,將為這些排洪溝建立一份完整的檔案,實現信息化管理,為之后的修補和維護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解讀 “清腸”后能破解內澇嗎? 近80條排洪溝被“清腸”了,是否意味著以后不再內澇了? 對此,市政工程相關人士坦言,城市內澇由多種因素促成,以排洪溝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排洪溝隨著島內人口密度和開發加劇,早年的設計標準已經遠遠不能負載現在的行洪需求。 并且,由于早年工藝落后,排洪溝破損、老化等問題不斷,目前還不可能進行徹底更新。另一方面,綠地的減少使得城市天然蓄水池越來越少,吸水能力逐步下降,而路面和屋頂的硬化則進一步減弱了城市排澇能力。 市政人員說,此次排洪溝清淤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積水發生,但并不能確保城市不內澇。“如果沒有這項工程,5·16以來的三場強降雨,廈門內澇會更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