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訓練
? ■童玩撥浪鼓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陳滿意圖/劉東華)昨天下午4點,在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之后,灌口風景湖公園終于平靜了下來,廈門灌口第二屆閩南童玩文化節圓滿落幕。持續5天的童玩節,吸引了廈漳龍泉地區的近7萬人參與,人氣爆棚。
閉幕式結束后,住在樂活小鎮的魏女士仍流連在風景湖公園的廣場上,遲遲不愿離去。她感覺意猶未盡:“如果能延續幾天就好了,還沒有玩過癮呢?!蔽号棵刻於家獛Ш⒆觼淼交顒蝇F場,她說,童玩節上的很多項目,需要慢慢品味,細細了解,“這幾天最大的收獲是,與孩子交流多了。參加童玩節后才發現,除了電子游戲,孩子可玩的東西還有很多呢?!?/p>
連續兩天從島內趕到童玩節現場的駱先生說:“一個鎮居然能舉辦這么大的童玩文化節,有吃有玩,還能體驗。通過童玩節,不僅能了解灌口的悠久歷史、風土人情,還能了解閩南的風俗、文化,真沒想到?!?/p>
童玩節的火爆場面讓捏面人大師、臺灣苗栗縣民俗藝文協會理事長羅紫正倍感意外。童玩節期間,他的攤位前總是異常熱鬧,他教會了很多小朋友捏面人,自己捏的三四百個面人,都被小朋友們討走了。羅紫正說:“大陸的小朋友更有激情,更具好奇心,看到捏面人,都感到很稀奇。希望以后有機會再來廈門與大家交流、互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捏面人、學會捏面人?!?/p>
70多歲的江先生和老伴特意從島內坐公交車趕到童玩節現場,說起童玩節的感受,他感慨萬千。江先生說,看到童玩博物館陳列的玩具,又找回了兒時的記憶,可惜現在已很難見到了。他建議,最好能借助童玩節,把童玩再次推廣開來,這對小朋友的健康、鍛煉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都很有必要。
? ■地球棋
花絮
老兩口打板羽球 小朋友們好奇圍觀
童玩節期間,一對正在打球的老夫妻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他們是78歲的張裕榮和76歲的老伴。每天,他們都會在風景湖公園里打板羽球,這種球看上去像毽子,有三根雞毛,又像羽毛球,三根雞毛插在橡皮頭上。球拍更稀奇,看上去像乒乓球球拍,但手柄比乒乓球球拍略長一些。打起來時,他們的姿勢很好看,拍起球飛,進進退退。他們的技藝很嫻熟,一口氣打七八十下,球都不落地。
張裕榮說,板羽球是他們去游玩時買的,當時在北京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在打,一時興起便買回了一副,在他們的帶動下,周圍很多人都愛上了這項運動,連小朋友們也都很喜歡。記者 陳滿意
聲音
閉幕不是結束
而是新的開始
灌口鎮鎮長張泓:本屆童玩文化節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也吸引了30多家企業參加。童玩文化節不僅傳承閩南文化,還打造了親子同樂的平臺,小朋友們在童玩節上體會閩南文化,學會了團結、協作、尊重、交流,活動現場許多親子同樂的場面令人難忘。
持續5天的本屆童玩文化節圓滿畫上了句號。閉幕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傳承、發揚閩南文化的工作會一直持續下去,明年的童玩文化節,期待大家的參與。
規模如此宏大
堪稱一次跨越
閩南文化研究會灌口研究組組長白玉盛:10年前,閩南文化研究會開始推動閩南文化的發展,開始宣傳、普及,進校園講解,到如今舉辦了規模宏大的童玩文化節,堪稱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這屆文化節積累了不少經驗,童玩文化節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打造成灌口的文化品牌,帶動灌口旅游的發展,打造成閩南獨一無二的親子文化平臺。
?林得時能做一百多種童玩。
人物特寫
“老頑童”林得時:
讓孩子們自己做玩具
邊玩邊念童謠才夠味
陀螺、毽子、竹蜻蜓……這些孩子們的游戲,70多歲的林得時還一直在玩,“老伴也跟我一起玩,兩個人加在一起140歲了,還堅持玩。”林得時笑著說。
林得時是灌口有名的“老頑童”,也是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玩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會制作一百多種童玩。除了傳統的,他還根據現在孩子的喜好,創新童玩,用廢棄掛歷、礦泉水瓶做帆船、水車等。
童玩節期間,林得時連續兩天去了現場,“童玩節很熱鬧,可惜少了點正港(正宗)的閩南味道?!彼ㄗh,希望以后的童玩節更具古早味。
閩南童玩的古早味應該是個什么樣子?記者很好奇。
“如果能讓孩子自己做玩具,邊玩邊念童謠,才是真正的閩南童玩?!绷值脮r說。
“閩南童玩包括童謠童玩、指掌童玩、田野童玩等多種,而典型的閩南童玩是,自己親手做童玩玩具,而且要利用廢棄的物品做才環保?!?他以現場的丟沙包為例,“可以將廢棄的布塊兩頭縫好,讓孩子們自己裝沙,并最后縫合。這樣,孩子不僅可以了解沙子的多少對沙包的影響,還可以學習穿針引線。這樣才有意義?!边€有筷子槍,準備幾根筷子,幾條皮筋,三五分鐘就可以做成玩具筷子槍了。
“閩南童玩另一個關鍵要素是,邊玩邊念閩南童謠?!绷值脮r說,“比如玩沙包,每一個步驟都有配合一句閩南童謠。一放雞,二放鴨,三撥開……句句押韻,簡潔又準確?!?他講解道,“一放雞”,即把沙包落下;“二放鴨”,則是一手撿起沙包,同時放下另一個沙包……一直念到數字十,這個游戲才算完整完成。
“可惜現在的孩子只是會玩,沒人會念這些童謠了?!绷值脮r對此略感遺憾。
作為“非遺”傳承人,他表示,他有責任讓孩子重歸淳樸健康的童玩時代,把孩子們從電腦前拉回來。
文/圖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林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