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旺社區自治效果出乎意料 大包大攬變為讓民做主
興旺社區下沉廣場真熱鬧。(鄭偉明 攝) 新華社廈門12月3日專電(記者 孟昭麗)廈門海滄區新陽街道興旺社區有個“知心亭記”,記錄著每位居民為修葺亭子作出的努力。出資的,出點子的,投工投勞的,都一一在案。 誰能想到,知心亭原為“煩心亭”。興旺社區居委會主任許敏芳告訴記者,這里曾經是居民一處休閑場所,因風吹日曬,逐漸出現掉漆、天花板落灰等現象,成為社區鬧心的一角。 今年9月,作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的興旺社區改變以往“大包大攬”的做法,嘗試發動居民來共同改造。出乎意料的是,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出主意”,亭子一下舊貌換新顏。居民還自發組織起來進行日常維護。 興旺社區是工業區的“城中村”,1.5萬人口中有1萬多是外地人。“我們的居民來自不同的行業,都愿意為自己的家園建設添磚加瓦,只是過去能參與的機會較少,這需要我們去創造,去搭建,去激發大家共建的熱情。”許敏芳說。 育組織,搭平臺,建機制。近三四個月來,興旺社區探索“共同締造”社區治理新路子,讓居民做主,引導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廈門首個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園成立了,在這里,居民“自己事自己議”,和居委會一起共建、共管自己的家園;理事會、業委會、俱樂部、義工隊……各類微組織也不斷涌現。 興旺社區廣場景觀水池長期濁臭逼人,蚊蟲成群。不久前,居民商議著改造這個衛生死角,居民林惠梅提出的下沉廣場方案得到認可。大家捐資8000多元,自己動手改造。 “現在小孩可在下沉廣場里安全地玩耍,前臺還自然成為居民的秀場。”許敏芳說,“大家在這里自娛自樂,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居委會還節省了經費。” “我帶動大家一起來唱歌。”69歲的居民鄧斌年輕時參加過文藝宣傳隊,他在社區做義工,拉二胡,教二胡。“大家一起吹拉彈唱,還可以為社區怎么建設出主意。” 從“挑毛病”到“出主意”,再到“行動起來”。記者采訪發現,這里的居民們紛紛從自家的門前屋后做起,綠化美化陽臺,認養社區綠地花木和公共設施,還認真實施垃圾分類。“以前社區老年合唱團人總是不夠,要我去湊數。現在大家積極參與,我光榮‘下崗’了。”人稱“微笑主任”的許敏芳微笑著說,“一樣米吃百樣人,過去居委會自作主張做好事不見得討好,現在讓大家一起做,都滿意。” 西山社 建美麗家園, 變“大包大攬”為“讓民做主” 新華社廈門12月3日電(記者 孟昭麗)兩個多月前,廈門海滄區東孚鎮西山自然村的中心還有一個豬圈,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緊挨的魚塘多年淤積,藏污納垢。 如今,豬圈變身涼亭,魚塘化為清池,石拱橋倒映水中,龍眼樹送綠岸邊。周邊村民的房前屋后修整一新,到處鳥語花香。 106戶人家的西山自然村是海滄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的試點之一,探索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政府變大包大攬的“為民做主”為因勢利導的“讓民做主”,從而帶來西山村的巨變。 “8月份,海滄區和東孚鎮幾位領導過來,和村民一起商量,看如何讓西山村更漂亮。大家一聽特別高興,不僅提建議,還自己動手建設美麗家園。”花甲老人謝永良說。 公園怎么建?村民說了算。最初設計的是木亭子、木棧道和木護欄,村民提出木頭日曬雨打容易壞,現在都改成堅固耐用的石頭水泥建筑。 建好后的涼亭、池塘取什么名字?區領導希望請名人幫忙,但村民覺得自己感受最深,還是決定自己來。 “涼亭就叫‘和諧亭’,國富民強才有和諧社會,而且和諧的發音在閩南話里正好是‘齊心協力’的意思。”謝永良說,“池塘就叫‘金銀潭’,土了點,但實在,和諧社會要有物質基礎。” |
- 2013-12-10新聞媒體考察組蒞海滄 考察創新政府管理模式
- 2013-12-10海滄讓臺胞陪審調解員參與處置涉臺勞動爭議
- 2013-12-10海滄區檢察院開展檢察開放日活動 推進檢務公開
- 2013-12-10湖里區學習考察團蒞海滄 考察美麗廈門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