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半城湖海半城綠
美麗海滄已顯現了大都市氣魄。 騎著公共自行車在綠道上慢行。 海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試點區,島外新城“新型城鎮化”的排頭兵。美麗光環下,“類似島內、勝似島內”的非凡畫卷已經展開,這個昔日偏僻的小漁村,正蛻變為健康生態的廈門新城區、新社區。 打造中的“廈門新外灘”,穿行在海滄灣公園綠道上的公共自行車,人們臉上幸福的笑容……徜徉在“半城湖海半城綠”中,看潮起潮落,盡享“山、海、湖、島、城”相融的秀美,最能體會“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帶來的和諧溫暖。 “海滄,真美!”這一聲贊嘆,發自市民內心。 文/圖 記者 李曉輝 通訊員/傅益平 熊春芳 林廣明 楊志藝 張韌 林泓 熊東帆 鄭偉明 王賀生 陳秋海 童東升 西山社金銀潭曾是一潭“死水”。 美麗的山邊村。 【小區之美】 騎著公共自行車,慢行在綠意盎然的小路上,美! 看志愿者撿起地上紙巾,看阿姨給小樹澆水,美! 興旺社區 讓死水“復活” 微自治孕育和諧美好 走進新陽街道興旺社區,會看到一片花團錦簇的美景。這里的下沉廣場,已成為孩子們的游樂園,彩虹形的地面,大人們坐在木臺階上,看孩子們嬉戲。 看,一片紙巾剛剛飄落到地上,就有志愿者上前拾起,丟進垃圾桶。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潭死水。是居民的愛心,讓這里恢復生機,社區還有“民聲話仙場”,“煩心亭”變成了“知心亭”……一點一滴的改變,都來自“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居民出主意、定方案,大家一起動手,共創美麗家園。 每天,興旺小區的何瓊英阿姨都會帶著小孫子,給小區的雞蛋花澆水,或撿拾落葉。她的行動,喚起小區所有居民共同參與的熱情。如今在小區花圃里,立著一塊塊綠色的小牌子,上面寫著的名字,是認養這些花草的居民。有了主人的花草樹木,長得更茂盛,更有人情味。 四個月前,沒有物業的名仕閣小區“亂成一鍋粥”,污水排不出去,自行車亂放,過道的電線結成“蜘蛛網”……而“四民家園”、“社企同駐共建理事會”,破解了這些難題。這些社會微自治組織,自下而上的社會治理服務體系,孕育了社區的和諧美好。如今小區在居民的共同管理下,整潔干凈井井有條。 隨著海滄綠道網的完善、公共自行車系統全面鋪開,過不了多久,騎著公共自行車就能來到這個美麗的小區了。 山邊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興旺社區下沉廣場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鄉村之美】 為把大自然留給子孫后代,放棄鋪設木棧道,美! 村民把自己家種的三角梅,擺到鄉村道路邊,美! 東孚鎮 建濕地公園、草堂 給后代留更多綠蔭 細心的東孚鎮村民發現,騎自行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騎行在天竺山的綠道上,不僅環保,還能盡攬美麗西山、印象山邊的景色。 東孚鎮的西山社,猶如世外桃源,鵝卵石堆砌而成的小花園里,種著青菜、果樹和花草。有些村民還把自己家里種的三角梅搬到路邊,美化鄉村道路。 “金銀潭周邊原先打算鋪設木棧道的,但我們建議不做?!贝迕裰x永良說,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綠蔭,保護大自然,同時又能感受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村民們最終用水泥柱替代木材,用油漆畫上木紋,一樣漂亮。 一般人印象中的農村,土堆、茅廁、豬圈是最常見的,不過在山邊村,這些都看不到。 山邊村有著“全國最美鄉村”的名號。山邊村東坂社村民剛聽說時,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村民老李說,以前的東坂村又臟又亂,有的村民把房子租給收破爛的,環境糟得很。 現在,老李可以大大方方地邀請客人來參觀了。東坂社召開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村民大會,大家商議,在南邊建一個“印象山邊生態園”,池塘、果蔬、農田、花園融合在一起,成為島內外難得一見的濕地公園。村民們還想建個“山邊草堂”,把山邊村的記憶傳給子孫。 西山社干凈整潔。 【參與之美】 為“新外灘”貢獻金點子、好創意,美! 寫、畫、說、唱播撒“美麗故事”,美! 廈門新外灘 臨海聽風白鷺同行 “生活在海滄,真幸?!?/p> “廈門新外灘”,將成為海滄的一張新名片。去年以來,海滄打造國際知名的濱海浪漫旅游路線中的“新外灘”。騎著公共自行車一路走來,臨海聽風,白鷺同行。 如果對“廈門新外灘”的“模樣”有好創意,可以到志愿者小木屋前,寫下您的“金點子”。市民創意,點亮了大屏山公園、海洋文化景觀雕塑和岸線整治等美好藍圖。 從社區到街頭、到公園,海滄處處可見“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市民參與的身影。這已成為海滄人的共識,并付諸行動。俞可平、徐勇等專家學者對此給予充分肯定,有專家感嘆:“生活在海滄,真幸福!” 前不久,海滄還組織了群眾宣講團,以寫、畫、講、唱的形式,走進區委中心組學習會,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用自身參與的熱情故事,展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帶來的巨大變化。猶如播種機,他們將“美麗故事”播撒在海滄土地,讓“美麗”處處生根發芽。 在這個過程中,海滄通過“以獎代補”機制,將材料等費用補貼給參與市民,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使政府變“給資金”為“獎資金”,變“唱戲”為“搭臺”,讓“你、我”變“我們”。 【產業之美】 全球首個第四代全自動碼頭落戶港區,美! 石油交易中心全年交易額將超千億元,美! 海滄港 東南國際航運中心 核心港帶來大都市氣魄 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核心港的海滄港、廈門生物醫藥港,石油交易中心等大產業,支撐起海滄大都市的氣魄。 據統計,海滄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逐年增長,2013年上半年已經增長到2718萬噸和172萬標箱,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廈門港的一半、全省的三分之一。 2014年9月,號稱“魔鬼碼頭”的全球首個第四代全自動碼頭,即海滄保稅港區內的遠海碼頭將投入試運行,其擁有全生產流程全自動、智能化操作調度控制系統,碼頭的年實際吞吐量可超過300萬標箱。2014年,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樓將封頂,2016年將陸續交付使用。 依托日益成長的大港口,海滄整合資本、人才、物流等要素,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無中生有”;海滄不產油、不煉油,但擁有全國第二大石油交易平臺——廈門石油交易中心,2012年交易額突破400億元,2013年8月電子交易上線,全年交易額有望超千億元。 與此同時,海滄每年投入約2億元扶持生物醫藥產業。10平方公里的生物醫藥港,研發新藥逾全省8成,推出了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全國首支宮頸癌疫苗,2013年生物醫藥產值可達100億元,十二五末可望達300億元。 【環境之美】 這個年輕城區,為新海滄人圓夢,美! 成為廈門島外人氣飆升最快區域,美! 海滄區 社會進入老齡化 海滄人口“逆生長” 2013年,海滄的人口增長到了45萬人,目前仍在攀升。其中流動人口近30萬,戶籍在冊人口僅占三分之一。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買房落戶海滄?!肮浣钟邪⒘_海城市廣場,西餐、服飾、KTV該有的都有,購物可到沃爾瑪、天虹,小資點還有星巴克。住在海滄,交通便利,想去哪就去哪,還有公共自行車道四通八達,多好啊?!本用駨埰技t說。 隨著海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海滄宜居宜業的美好居住環境日漸凸顯。在廈門工作、住海滄,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這座年輕的城區圓了無數渴望成功的新海滄人的夢。 近兩三年,海滄人口呈井噴式增長,兩年新增人口超過15萬,成為廈門島外人氣飆升最快的區域。當整個社會步入老齡化時代,海滄卻“逆潮流”,常住人口中49歲以下的約占90%。 其中,海滄人才總量占20%!海滄優質的人才政策和投資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優秀人才。據海滄相關負責人說,力爭到2016年,區內人才總量由8萬增長到11萬人,其中年均增長高層次人才4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20%。 海滄“三年走了十年路”,許多年輕人在這個環境中逐步實現了從自卑到自尊、從依附到自立、從畏難到自強、從無為到有為的質變。 【光榮榜】 從最后一名 飛躍到第一名 位居“全國百強區”第20名,首次參評便獲榮“最具投資潛力城市百強區”第19位; 文明創建實現從中游到上游的“大逆轉”,由全省第八攀升到全省第二,超過福州鼓樓區等老牌強區;植樹造林獲全省“三連冠”,成為全省“樣板中的樣板”; 綜合考評實現了從全市最后,到全市前列的大跨越;并以98分的高分,超越島內思明、湖里兩個區,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和諧示范社區”,新陽街道同步提升,名列全國各街道榜首; 平安知曉率連續9年全市第一; 社區建設不到10年,成為全國第九個、海西首個“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影響力】 “騎車度假”引客來 入選廈門最具影響力事件的海滄公共自行車系統,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計劃分四期建設: 一期:到海滄騎自行車觀光。在海滄湖綠道設置4個站點,路線全長20公里,9月初已投用。 二期:到海滄騎自行車購物。連接海滄主要的商業網點,計劃在生活區設11個站點,主干道行駛路線約40公里。10月份推出全省首個公務自行車系統,打造3公里內低碳、綠色公務出行。 三期:讓市民低碳出行。連接海滄成熟的生活小區,增設水岸名筑、未來橙堡等20個站點,初步計劃今年底完成。 四期:到海滄騎游度假。為游客打造一條精品騎行路線,今年實施。 【數字墻】 80%辦公樓“全開放” 全區3個鎮(街)、39個村(居)劃分為299個網格,在網格中開展“五微”行動,推行“網格化·微自治”的社會管理模式。 海滄行政服務中心設置92個窗口、囊括600項審批服務項目,為群眾提供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目前海滄各類黨政辦公樓,不設圍墻的單位已占80%以上,讓群眾共享公共資源。 在全市率先梳理81項下放事權,其中80項由社區直接辦理,如出租房等級、臨時居住證辦理等。 海滄將建設總長約240公里的綠道,未來至少3/4的群眾可享受到延伸至家門口的綠道網絡。 |
- 2014-01-07海滄黃氏敦敘堂重修 兩岸宗親共辦祭祖大典
- 2014-01-07海滄灣可納入泛鼓浪嶼經濟圈 專家市民觀點不謀而合
- 2014-01-06廈門定制公交春節后試運行 從海滄到軟件園二期
- 2014-01-06著名規劃專家助力海滄灣建設 打造濱海浪漫旅游路
- 2014-01-06海滄小義工自制賀卡送司機 “微志愿”讓愛滿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