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締造:鼓浪嶼美麗回歸之路
共同締造 居民重燃社區參與熱情 數據顯示,2012年,鼓浪嶼迎客數攀上歷史最高峰,達到1136萬人次。龐大的客流量,讓窺見商機的人蜂擁而至。燒烤炭火燃起來,占道攤點擺出來,違章建筑搭起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讓人頭痛的問題:垃圾隨處見、遍地油膩膩,島上的每個角落充斥著混亂和無序,鼓浪嶼的居住和旅游品位急劇降低。“鼓浪嶼淪陷了!”熱愛她的人們,發出了這樣的吶喊。 鼓浪嶼需要一場美麗的蛻變。在美麗中國、美麗廈門的語境下,這樣的蛻變更加勢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去年11月做出了整治提升鼓浪嶼的決策。和以往不同,這次行動重新確定島上社區功能,把社區的整治和景區的提升相提并論,實施美好環境與和諧社區共同締造行動,廣泛發動社區居民重燃熱情,關心支持社區事務,把“房前屋后”的整治做為突破口,讓社區居民發揮主體作用。在各級政府和主流媒體的鼓動發動下,鼓浪嶼社區居民紛紛披掛上陣,從一家,到十家,再到百家,進而延伸到社區,延伸到街路,延伸到景區,就像那雙振動的蝶翼般,島上居民又有了社會歸屬感。 共享成果 整治提升讓居民得實惠 核心在共同,基礎在社區。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從外界看來,更像是居民自發、部門策應,實際上背后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著這一切。 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鼓浪嶼在社區整治中,著眼共謀,立足共建,落實共享。行動一開始就把為民辦實事擺在重要位置,整治占道擺攤,還路于民;整治違章燒烤,還清凈于民;整治違法建筑,還空間于民;添置盆栽,還綠于民;潔凈家園,還清潔于民;改造健身場,還休閑于民;便民點開張,還便利于民……文化休閑長廊和貝殼博物館等的“加入”,更在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提升了島上的人文品質。行動中推出了“十項惠民舉措”,開設便民服務站、推出“愛心餐桌”、修建健身路徑和場所……條條立足社區、件件旨在惠民。從中獲利的居民們很快意識到,這次的整治提升不是為了別人,恰恰是為了自己。 立足社區、還利于民、節點推進、注重長效,抓住一個個環環相扣的節點,有章有度地推進;通過一個個“小提升”,積量變為質變。這些實在的舉措,形成了整治提升的內生動力,由內而外散發著巨大的能量,將整治提升不斷推向深入。 人們開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鼓浪嶼的愛。 大家開始動手。錦祥路居民抄起掃帚和簸箕,沿街清掃衛生死角;內厝澳商家拿起勞動工具,將街邊的生活垃圾清掃一空;興化路、龍頭路、福州路、鼓新路……一場居民自發的房前屋后美化和長街背巷整治行動,迅速發展成“全民總動員”。 大家紛紛獻計。龍頭社區居委會主任徐暉的辦公桌上,堆滿一疊厚厚的居民建議。從庭院里的一草一木,到樓內的防盜門建設;從道路旁的一個垃圾桶,到家門口的衛生清理,幾乎囊括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建議的背后,都承載著居民的訴求和期許。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鼓浪嶼整治提升的第一個月里,街道就收到2300多份有效問卷、4600多條居民建議。 大家共享變化。海壇路47號門口的道路,過去一直坑坑洼洼,溝渠里堆滿生活垃圾,惡臭撲鼻。最近幾天,居民陳幼麗欣喜地看到,垃圾被清掃干凈,路面也重新鋪上瀝青。“這是我們提意見、社區重視的結果。”追溯家門口的變化,陳幼麗發現,其中隱現著“共謀”意識的萌芽。 共管模式 探索良性循環形成制度 街道干凈了,生活方便了,環境舒適了,顧客更多了,嘗到甜頭的居民和商戶,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共同締造”中來。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人與環境在相互反哺中不斷受益。 注重長效、形成制度,同樣體現共管觀念。在占道擺攤清退戰役中,執法人員找到一條不再回潮的路子——24小時全天不斷上路巡查,一發現便查處,讓攤販只能“歇菜”在家,不敢上路;在違建拆除戰役中,城管部門建立了“隔日拆”制度,新增違建一經發現,三天內立即拆除,徹底斷了頂風作案者的念想。 靠著講章法、講技巧的共管布局,鼓浪嶼整治提升的效果日益凸顯。和以往不同,整治提升不再是慣常的“輸血”,而更多地是在“造血”。所“造”之“血”,既有全民參與的熱情,也有一套長效健全的機制、一批卓有成效的經驗。 鼓浪嶼整治提升與市委提出“美麗廈門”、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思路一脈相承:創新思路理念,依靠群眾共治共享;創新方式方法,激發群眾參與、塑造群眾精神;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機制。圍繞這個思路的有益實踐還在延續,鼓浪嶼的變化提升指日可待。 |
- 2014-01-17鼓浪嶼社區整治 “潔凈家園行動”重點鎖定背街小巷
- 2014-01-17鼓浪嶼八成業主主動拆除違建
- 2014-01-16四萬盆鮮花將為“海上花園”添彩 鼓浪嶼更加多彩
- 2014-01-164萬多盆鮮花進駐鼓浪嶼 “彩化”海上花園
- 2014-01-15鼓浪嶼上養雞堅決取締
- 2014-01-152014年旅游年卡130元 游10個景區不含鼓浪嶼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