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僅3240位馬姓人口 聚居在同安汀溪、翔安馬巷
馬巷古時是軍馬場 作為古同安比較大的集鎮,馬巷就顯得著名多了。據悉,此集鎮的名稱就來源于馬氏。 傳說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于泉郡設牧馬監五處飼養軍馬,金門、馬巷均是馬場。后馬場解散,飼馬戶以職業為姓稱馬氏,定居繁衍,成為同安馬氏之源,其聚居地也稱“馬厝巷”、“馬家巷”。西柯鎮瑤頭宮后古代也有馬氏居住,遺址至今仍稱“馬仔墓”。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又有馬氏從金門島遷新圩,倭患平定以后,再遷馬巷,并在此搭寮販賣金帛、香等貢品。后來,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房屋相連在一起形成街道。一直沿用“馬厝巷”、“馬家巷”(康熙《大同志》,嘉慶《同安縣志》都稱“馬厝巷”、“馬家巷”)。直到清乾隆四十年建廳署后,才改稱現在的“馬巷”。 (本文得到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的傾情幫助) 三種說法流傳廣 關于馬姓起源,流傳較廣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戰國時趙王的兒子趙奢,因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其子孫最初以“馬服”二字為姓,后來省去“服”字,形成馬氏,世居河北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第二種涉及伊斯蘭教的傳入。其創始人穆罕默德被中國古代史書譯為摩訶末、馬哈麻、模罕驀德。而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受漢族影響,采用姓氏時,遂遵穆罕默德在中國的最初譯音,分別以“馬”、“哈”、“麻”為姓,形成馬姓中重要一支,其中尤以回族馬姓為最多,有“十個回族九個馬”之說。值得一提的是,和漢族馬氏不同,少數民族裔的馬姓為散落形態。 第三種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馬宮,本姓馬矢,改姓馬。 (記者 陳巧恩) |
相關新聞
- 2011-04-04馬江海戰后 長樂琴江村再無馬姓 青椒“六連體”
- 2011-04-04馬江海戰后琴江再無馬姓 馬江海戰紀念館舉行公祭
- 2008-03-22搭選舉商機 臺一度假村為姓馬姓謝民眾免費開放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