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與馬有關的民俗活動:“走馬”騎手披紅榮譽最高
廈門晚報 【馬上民俗】 閩南地區有多項與“馬”有關的特色民俗活動,如翔安馬巷的“跑帝”,最初為男孩騎竹馬賽跑,后來一度改為騎真馬。再后來,由于賽馬具有危險性,就改為抬竹椅轎賽跑。 此外,在翔安區新店還曾流傳著另一項特色民俗“走馬”,即賽馬、跑馬。賽事舉行時,村里十分熱鬧,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而在漳州地區,至今仍保存著燒“云馬”送“眾神”的民間習俗。每年臘月,“云馬”猶如絡繹不絕的馬群出現在漳州的大街小巷。 在翔安區新店鎮一帶曾流傳著一項特色民俗——走馬,也就是賽馬、跑馬。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這項民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據悉,“走馬”當時主要流行在新店鎮的后村、彭厝、東坑、蔡厝等地,而一衣帶水的金門也時常派人來參加,甚至動用帆船來運送馬匹。閩南話“走”包含“跑”的意思,因此,翔安民間稱賽馬為“走馬”。 以新店后村為例,每年農歷八月廿二,“走馬”作為助興的民俗項目,在當時非常受歡迎。而其他地方也根據當地廟會,在歲末年初等節日舉行該賽事。據悉,舉辦賽事時,附近各地的騎手都會騎著馬來到后村。這些馬彪悍善跑,而且經過裝扮相當漂亮。場地上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據介紹,起初“走馬”的場地在村子外圍的曬鹽場,后來則在村子的“路溝”一帶,也就是現在后村小學的后面。不論哪個村莊,“走馬”的規則都是一樣的,一匹馬一個騎手,每次兩位騎手上場。曬鹽場場地寬闊,劃出約一公里的跑道,用繩子圍起來,將觀眾擋在外圍。而“路溝”由于相對較深,觀眾可站在溝邊觀看。 比賽采取淘汰賽制,幾輪比賽后,前三名可獲得獎品,有襯衫、 毛衣等,在那個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這已經是對騎手最大的表彰,而最高榮譽則是為騎手“披紅”,即用紅綢帶斜肩披掛。 由于“走馬”深受村民喜愛,所以當時一個民間南音藝術家還特地譜出了一首名為《走馬》的曲子,生動地描繪了當時“走馬”的情形,并把馬蹄聲“噠噠”的音節演繹得非常傳神生動。 遺憾的是,“走馬”在“大躍進”后逐漸銷聲匿跡。一些曾經目睹當時盛況的人們,在逢年過節時,還會經常提起這件事,并為之津津樂道。后來作為農家牲口的馬也漸漸減少,以致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民俗。 記者 戴舒靜 ? |
- 2014-01-01專家:元旦無民俗活動 僅當天放假符合實際情況
- 2013-12-27結彩樓祈平安 平和天湖堂舉辦民俗活動
- 2013-11-04臺南舉辦民俗活動 辣妹登場助陣熱力無邊
- 2013-10-23云霄炎樹村上演民俗活動:71歲爺爺還能上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