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城事 > 正文

廈榮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 基本實現居家養老

2014-11-19 07:30:54?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社區圖書閱覽室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本組資料圖/記者鄭曉東 攝)

禾欣社區健身長廊。

日前,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廈門市等14個城市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榮譽稱號。同時,海滄區被確定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思明區嘉蓮街道被確定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思明區蓮前街道前埔北社區、思明區梧村街道文灶社區、湖里區江頭街道金尚社區、集美區集美街道銀亭社區被確定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李曉平 通訊員 張賢日 白龍翔)

目前全市所有社區都建成了社區綜合服務站(中心),平均面積達到991平方米,新建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配套規劃面積均達到1800平方米以上;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全部建成,并均已達到升級五星級信息化標準,數量全省最多;全市社區的互聯網寬帶接入戶超過100萬戶,“光纖入戶”率達55%……

耀眼的數字背后,體現了廈門和諧社區的建設成就,即社區社會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健全,不僅實現了管理機制創新,設施保障健全,且社區服務日益豐富。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和諧社會從和諧社區開始。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八連冠”,廈門一直高度重視和諧社區建設,不僅將其作為“平安和諧行動”的重要內容,納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而且建立市領導聯系社區專題調研制度,定期深入開展專題調研,探索解決廈門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A、共治共享,共建兩岸和美家園

社區近距離服務居民百姓。

今年元月,廈門獲批第二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去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目標,探索適應兩岸交流與整合需要、政府主導和群眾自治相結合、城鄉服務一體化與差異化發展相結合的社區治理體系,形成政府、社會、居民多元治理的路徑與模式。

民聲傾聽室、民情調查隊、民智議事廳、民心服務社,這是海滄興旺社區的“四民家園”,為新老廈門人在社區事務中響亮發聲搭建平臺,成為社區共治的陣地。

在曾厝垵社區,5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創者在此經商和生活,以文創會和業主協會為主體的公共議事理事會,搭建起一個居民、商家、游客三方良性溝通、自我管理的平臺,開創了全國“村改居”社區多元共治、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昔日的“城中村”華麗地蛻變為“中國最文藝的小漁村”。

共同締造,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廈門通過創新理論,發動群眾,從為民作主變由民作主,從單向管理轉向激發社區組織、業主組織、駐區單位等多元治理,重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變政府唱主角為群眾唱主角。

同時,廈門發揮對臺獨特的區位優勢,不斷開創與臺灣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廈門借鑒臺灣社會營造經驗,催化社會組織、催生融合機制、培育“社區領袖”,參與社區事務管理。湖里區興隆社區居委會聘請熊麒、思明區官任社區聘請王萬發等一批熱心公益事業的臺胞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助理,參與社區居委會會議或日常管理。海滄區的長庚醫院成立全省首支由臺胞組成的“臺胞義工同盟”“臺胞太太義工隊”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醫療義診、心理咨詢、親子教育等服務活動,同時帶動思明、湖里等區形成“兩岸志工+社工+義工”的服務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湖里區金山社區原黨委第一書記盛運昌作為我國唯一代表應邀參加澳大利亞悉尼市舉辦的“社區塑造未來”的國際研討會,推介“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引起強烈反響。近日,湖里區禾山街道禾盛社區馨雅藝術團走出了國門,“飛”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市開展藝術交流,他們表演的節目讓老外們都豎起大拇指。

B、居家養老,讓“三無”老人享免費午餐

街道社區里的老人服務中心。

“阿伯,餐來了。”按照慣例,中午11時許,愛心助老送餐員將一份溫熱的飯菜送到斗涵巷的老林家中。“太感謝了,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免費午餐!”腿腳不便的老林連連謝道。從去年起,思明區為“三無”老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義務贍養人)提供午餐和晚餐的就餐、送餐服務項目開始運行,這是思明區探索居家養老服務的又一創新舉措。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讓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是社區和諧的重要體現。為此,從2009年起,廈門開始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截至今年,廈門已建成29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基本實現了城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為豐富老年人業余文化生活,廈門各個社區不斷完善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學校、社區衛生服務站、日間照料室、老年人應急呼叫系統或服務熱線等社區服務資源。市、區兩級政府向17個民辦社會工作組織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在全省首個試點由企業出資向社會服務中心購買居家養老社工服務。

老有所養,才能讓老人安心養老。市民政局聯合相關單位,積極做好新建市慈善總會愛鷺老年養護中心、擴建市愛心護理院和改擴建市社會福利中心松柏醫院等重點項目的前期協調工作。其中愛鷺老年養護中心項目被列為2014年度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此外,在“一區一中心”社會化養老項目建設方面,海滄區、集美區社會福利中心均已于2012年投入運營,同安、翔安區社會福利中心正在辦理委托招租運營工作,力爭年內投入運營。湖里區社會福利中心和思明區社會福利中心項目正在選址、立項之中。推進農村幸福院項目建設,今年安排建設13個農村幸福院項目,其中同安區4個、翔安區4個,海滄區2個、集美區3個。

當前,全市共有664支助老服務隊伍,志愿者隊伍共602支、人數1.4萬人,常年開展各種助老活動。在剛剛過去的敬老月期間,我們常常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C、社區救助,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

禾盛社區鄰里互助共敘,針對社區發展、小區建設以及老人協會的活動開展,居民暢所欲言,積極獻計獻策。

90平方米的超市里擺著26個貨架,上面既有企業、機構捐贈的大批大米、食油等,也有群眾自愿捐贈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還有中小學生捐獻的文具、書籍等這是廈門最早開設的一家“愛心超市”——思明區嘉蓮街道在長青社區辦的“愛心超市”。

除了低保戶外,各個社區還有更多處于低保邊緣的困難戶,除政府救濟之外,他們還需要更多的社會救濟。同時廈門有很多愛心企業和市民,“愛心超市”提供了這樣一個捐贈平臺,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如今“愛心超市”已經在廈門有條件的街道、社區建立起來,愛心捐贈構建了和諧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目前,全市共建立慈善、愛心超市22個,社會捐助接收工作點2個,基本覆蓋城市各街道,搭建起了經常性社會捐助、救助平臺,有效整合了社會慈善資源。僅去年,全市社會救濟3.83萬人,全年共接受捐贈、捐物及慈善捐贈等各類社會捐贈12518萬元。同時,為做好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工作,以人為本,廈門各個社區對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申請人,提供上門服務,一站式辦理相關手續。

為做好弱勢群體的民生保障,廈門不斷健全社區救助體系。據統計,全市現有城鎮低保家庭7286戶、13433人。低保標準實施每年一調整,今年標準已提高至每人每月525元。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投入資金約85億元,建成并交付使用12個保障性住房小區,入住居民20166戶。各小區在設計上均預留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用房,配套有老年活動中心、圖書館以及電子閱覽室等。

為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廈門建立社會救助申請統一受理平臺,全市37個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全部依托辦事服務大廳,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救急難)申請受理窗口。

【海滄區】

共同締造,創造多個“第一”

作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首批兩個試點區之一,海滄區立足“核心在共同、基礎在社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基層實踐。

共同締造,社會組織轉起來。在興旺社區,28支社區組織齊心“澆灌”,社區開出絢麗的自治之“花”,創造了諸多“第一”:全省首個“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園”;全市首個社企同駐共建理事會;全市首個由居民自發提出對綠地認養的社區;率先全市成立半市場化的“四點鐘學校”……民政部在評估報告中說,興旺社區通過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改變了居民原子化和公民精神缺失的狀態,破解了社區治理資源不足問題。廣場增設遮陽傘、搭建納涼亭葡萄架、安裝戶外直飲水機……一年多來,遍布興旺社區的32個“微愿箱”滿足群眾心愿3000多個。從微心愿到微行動,從微組織到微機制,海滄區推行多元參與、互動自治的“微治理”,激活了社區居民自治的活力,為破解居民自治形式化提供了成熟經驗。

每年端午的前一天,興旺社區的周阿姨都會將細心包好的粽子分給每一位鄰居。社區開展的“我愛我樓”行動已不僅是一項活動,自治的理念已嵌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嘉蓮街道】

三千平方米家庭服務中心,下月投用

在廣泛聽取社區工作人員、居民代表的意見后,嘉蓮街道利用現在3000平方米的辦公樓,打造嘉蓮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下個月初,該項目將初步完成裝修并引進社工機構進駐。據介紹,項目建成后,嘉蓮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將作為集休閑、康娛、發展為一體的民生服務機構,惠及轄內11萬居民。

自2004年首創“愛心超市”以來,嘉蓮街道不斷拓展工作,形成一條以“踐行宗旨,奉獻愛心”為主題,以“愛心超市”、“愛心網校”、“愛心助學”等工作載體為依托的民生保障工作鏈。

街道積極完善健全就業服務體系,落實收入倍增行動。通過開展“四個一”行動,即一場就業擇業觀培訓講座、一次全面就業意向和用工需求摸底行動、一場切合企業和居民雙方需求的專場招聘會、一期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班,實現轄內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934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984人,有效提高就業再就業率。

構筑24小時便民服務平臺,與片區大工委成員廈門移動公司聯合開發智能手機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智慧社區、掌上五村”,打造“多位一體”的綜合便民服務新平臺。

【前埔北社區】

發揮特長,引導居民服務居民

社區工作離不開居民的參與,創建和諧社區,更應有相應的平臺和渠道讓居民表達訴求、反映意見。前埔北社區依托網格化管理,開展民晴領航員計劃,即及時收集民情并協調處理,努力讓居民心情像天空一樣晴朗愉快。社區黨委牽頭成立社區居民議事監督委員會,七個生活小區分別下設小區議事小組,由熱心居民代表組成,對社區居委會工作和社區事務、物業服務進行民主監督,及時反映居民訴求。

社區整合轄內優秀的專業性服務隊伍、義工組織和公益性服務組織等各類資源,發動大家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社區在未成年人服務中心無償提供場地及設備,引進閱覽、早教、科技、陶藝、芳草園、心理輔導等專業機構,免費為居民提供專業服務。設立城市義工招募點,常年招募醫療、養生、文藝、法律維權等方面特長的義工,引導居民發揮專業特長提供志愿服務。依托網格化管理進行摸底排查,動員14個成員單位與20戶“三無”、孤寡、空巢老人及需要幫助的未成年人結對幫扶。

為有效遏制社區居民因心理壓力而引發的各類家庭、鄰里糾紛案件,社區特別設立“心靈港灣”,邀請三位專業心理咨詢師、婚姻情感分析師,通過電話預約的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的心理輔導。

【金尚社區】

關注孩子成長,構建校外“放松驛站”

社區著力實施“青少年成長工程”,多方爭取購置了23臺電腦,申請寬帶,建立局域網,創辦了全市第一家社區綠色網吧,每天開放兩小時,為社區未成年人營造了一個校外“加油站”和“放松驛站”;開拓性地創辦了小精靈未成年人俱樂部,以會員制方式,為6至18歲的未成年人提供校外教育平臺。

社區還主動與廈門市少兒圖書館聯系,開辦市少兒圖書館金尚分館,先后為13800余名青少年和居民服務,每月借書量達到2600余冊,名列全市20家分館的首位。主動延伸服務,在寒暑假期間,根據未成年人的興趣需求,開展了參觀科技館科普基地、講故事比賽等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構建“社區、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網絡,受到家長和學校歡迎。

金尚社區還有很多創新性做法,如社區事務聽評會、金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美麗半邊天等活動和項目,惠及社區內廣大居民。他們為空巢老人安裝了緊急求助“平安鈴”,實現“急有所助”;他們通過睦鄰卡交友活動,在鄰里間搭起溝通的“連心橋”。通過“十佳和諧樓院”評比,搭建鄰里交流的平臺。

【文灶社區】

首創黨員幫扶基金,幫助困難群眾

一元錢能做什么?文灶社區以服務民生為切入點,在全市首創了“社區黨員幫扶基金”,倡導社區黨員每人每月帶頭捐出一元錢,用于幫扶社區困難黨員和特殊困難群體。

社區創建“民意傾談室”,及時排解居民煩惱,掌握居民的思想動態,維護社區穩定;成立“法律零距離”顧問團隊,利用共建單位及轄區單位的資源,接受民眾的法律咨詢與心理輔導,化解糾紛;建立健全“愛心超市發放點”,確保弱勢群體得到實際的幫扶;建立社區低收入家庭信息資料庫,大力完善救助平臺;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拓寬就業平臺,開展助學、助醫、助老、助殘“四助”服務,大力打造溫馨文灶。

社區內小小的閱覽室,內藏書4500冊,報刊雜志15種,并創建了“綠色網吧”、“未成年人心理咨詢室”等,實現“三位一體”教育平臺。社區還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目前擁有愛幼志愿者、敬老志愿者、環保志愿者等多支社區志愿者隊伍。

【銀亭社區】

開辟各類活動室,滿足居民娛樂需求

少兒藝術中心,為社區的孩子提供免費練琴的服務;“民間手工藝術坊”和“陶藝工作室”,增進孩子們對民間文化的認識及感悟能力;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活動室,常年為社區居民們提供鍛煉身體的場所……每逢節假日,銀亭社區總是歡聲笑語。為滿足居民的文化和娛樂需求,社區對大樓進行布置,有針對性地開辟了一間間各具特色的活動室,不但充滿藝術氣息,且有專人進行管理。

社區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如社區“家庭論壇”,搭建了居民主動參與熱點話題討論的學習平臺;“綠色網吧”,為社區的青少年們建造一個健康的上網學習平臺。“超級奶爸社區親子之家”,為家長和孩子們構筑了親子教育互動的學習平臺等。此外,社區還定期舉辦英語沙龍、豐富多彩的夏令營等。

“四點鐘學校”、“居家養老服務站”、“心理咨詢室”等惠及社區廣大人群,深受居民歡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