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城區處處是漂亮的綠道。(鄭偉明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楊繼祥 林岑)香港的太平山頂是來港游客必到的旅游點,在那里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兩岸。令人欣喜的是,未來的海滄也將擁有自己的“太平山頂”。
大屏山,全景文藝環、創意文藝環兩條交相輝映的登頂綠道,正在火熱建設中。不久后,漫步于這兩條登頂綠道,可一覽全市六區美景。
240公里綠道覆蓋全區
一位詩人說:“舒服的家,一定要有一扇裝滿風景的窗。”住在海滄,像這樣的窗,比比皆是。推窗望去,觸目皆綠,一條條蜿蜒的綠道如同綠色的“圍脖”,裝扮著這座美麗的新城。
去年8月,海滄湖綠道在全市率先建成投用,為海滄市民帶來“慢生活”理念,成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一大亮點;今年10月,馬青路綠道全新亮相,成為全市第一條連接漳州的綠道……截至目前,海滄區累計建成綠道總長163公里,占全市綠道建成總長的75%。
海滄區綠道規劃總長240公里,主要包括6大塊,即海滄湖綠道系統、大屏山綠道系統、蔡尖尾山綠道系統、過蕓溪綠道系統、天竺山綠道系統和公共自行車慢行系統。
綠道建設,是接地氣的產物。在綠道規劃建設過程中,海滄區充分體現共同締造的理念,通過網絡、微博、電話等各種平臺,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在馬青路汽車4S店工作的吳女士說,“以往每天回家要轉兩趟車;如今沿著綠道騎著公共自行車回家,時間省了三分之二。”吳女士口中的馬青路綠道,是全市最美、最長的鳳凰木綠道。
傾聽百姓聲音,汲取專家智慧。在綠道規劃建設中,海滄區持續“借智借腦”,派人多次到深圳等地學習,同時請來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景觀設計大師謝曉英博士等專家為綠道建設把脈獻計。
在來海滄實地考察后,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位領導如是評價:“海滄綠道建設啟動時間最早、建設速度最快、建設成效最好,這在全省都有借鑒意義。”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多年前塵土飛揚的廈門“西伯利亞”東孚鎮,如今蛻變出步移景換、鳥語花香的大曦山,持續優化的生態環境更為大曦山捧回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獎杯。
“城,所以盛民也。”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近2000年前如是解釋,民,乃城之本。城市的生命在于宜居,海滄“由灰變綠”,從工業區向新城區轉變,綠色的底色逐漸凸顯并擴散開來。
近年來,海滄傾力為新城鋪綠,摘得省造林綠化“四連冠”,被評為全省造林綠化工作“樣板中的樣板”,2013年森林覆蓋率達41.5%,森林蓄積量33.58萬立方米,成為廈門市唯一一個提前兩年實現省“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雙增”目標的區,同時躋身國家級生態區。
綠色發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海滄城區轉型的一大特色。在“美麗廈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格局中,海滄決策者深諳,綠色發展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抓手。城區的轉型,要從“追求GDP”向“追求群眾幸福指數”轉變。
“綠色福利”,無疑是衡量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之一。以綠道為代表的綠色發展,不斷為海滄這座新城加分:近兩年,海滄新增人口超過15萬,成為島外人口增長最快的區域,連續三個島外“新地王”在海滄誕生,進一步讓人看到這座新城的活力和未來。
“綠色因子”融入方方面面
海滄區《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先行區的行動計劃》提出,作為“美麗廈門”的活力新城,海滄要為全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全市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多做貢獻。
綠道繼續延伸,綠色不斷擴散,綠意不斷氤氳……在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先行區道路上,海滄區堅持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在發動群眾廣泛參與中,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讓“綠色因子”融入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
GDP走向綠色GDP,綠色滲透進產業轉型中,成為海滄發展的又一亮點。在“綠色發展”的引領下,海滄臨港產業健康發展、生物醫藥活力四射、“智慧城區”持續推進、生態旅游人氣日增。
新陽工業區,是從GDP向綠色GDP成功轉型的一個典范。通過“騰籠換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創新,不經意間,新陽工業區的產業生態已翩然改寫……海滄區躋身2014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區”前15強,即是對該區產業轉型的最好肯定。
站在新的起點,海滄區決策者勾勒出“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的藍圖,綠色GDP為海滄注入新的活力。在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中,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海滄產業轉型的關鍵詞,涌動著科學發展的深層律動。一個綠意盎然,萬紫千紅的海滄,正闊步朝我們走來!
【聲音】
廈門市建設局村鎮建設處處長洪耀同:
海滄綠道堪稱全市綠道建設典范
“在全市綠道系統規劃建設中,海滄區實施最早、建設公里數最長、效果也最好,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堪稱全市綠道建設的典范。”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市建設局村鎮建設處處長洪耀同對海滄綠道建設作出了如是評價。
“‘兩個融入’、‘兩個服務’、‘兩個做到’,這是海滄綠道建設最突出的特點”。在洪耀同看來,海滄綠道建設,主動融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大山海格局。主動融入全市“多規合一”及主體功能區規劃,“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綠道建設圍繞“百姓富、生態美”,服務生產生活。與公共自行車道、驛站等結合,服務民生關切;做到了因地制宜有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城市更像城市”。做到了系統連片開發,形成整體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