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上萬人次參與城市義工 志愿服務上演愛的N次方
■城市義工培訓救援知識。
■城市義工開展交通疏導。
解讀
設點服務
義工主動搭臺唱戲,打造文明旅游“升級版”
輪渡文明旅游服務點的一步步發展,是思明城市義工“自我組織化構建”的最好例證。
在輪渡建“根據地”的想法起源于一期周六的常規服務。年過六旬的義工藍永生當時發現,在服務過程中問路咨詢的游客幾乎沒停過,他感到這里需要義工在此長期“駐扎”。
于是,2012年9月29日首個服務點建立。兩年來,作為服務點的負責人,藍永生注重“傳幫帶”,做好人員的組織和管理,領著一群來自工商旅游學校的學生做好服務。學生們每周末輪流從島外趕來,即使到了要參加“專升本”考試的時候,也沒有中斷每周兩個小時的服務。
服務內容一直在延伸,從簡單地提供路線咨詢到引導交通,與相關部門聯動;從露天“根據地”到吸引企業捐贈“愛心小屋”,有條件提供更多便民服務;從清理垃圾、勸導游客不亂丟到倡議自帶手帕水壺,打造文明旅游“升級版”。服務點的完善得到了市民游客的好評,也證明義工自主“搭臺唱戲”的成功。
義工在服務中成長,也在集體中成長。協會于每月開展“義工成長沙龍”,請來專業的老師,通過集體學習、分組拓展等形式,提高義工服務技能。
親子義工
親子參與蔚然成風,既言傳身教又互動聯誼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做義工成了志愿服務的一種風尚,協會不僅在中山路文明旅游服務點建成親子義工的體驗站,還把“親子義工”的模式引入更多的志愿服務中去。
沈雅玲和女兒歐瑋雯,黃琳娜和兒子鄧澤盛已是隊伍里的老面孔了。歐瑋雯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每周三晚上總是要在飯桌上討論這周末去哪里服務,要做哪些準備。鄧澤盛則在媽媽的鼓勵下,在學校成立“親子義工中隊”,帶動更多的小伙伴。
今年才上初一的林語嘉加入城市義工還不到半年的時間,第一次參加活動是在今年暑假,頂著大太陽清潔海灘。除了爸爸的鼓勵之外,她發現隊伍中有不少和她同齡的小朋友,既幫助別人又結交朋友,林語嘉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集體。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與孩子一起參加義工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增加了家庭之間的聯系交流;對孩子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潛移默化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