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思明區今日正式發布社區發展指南,從治理主體、治理任務、治理重點等方面梳理了城市新社區、城市老社區及村改居社區三種治理模式,為社區深化共同締造行動、創新社區治理提供行動指引。 【三大治理模式】 【模式1】 “自治共管”的 城市老社區治理模式 思明區的老社區,大多位于老城區,主要由無物業老舊小區構成(全區約有660個無物業老舊小區),存在“無人管、無錢管、無監管”,安全、衛生等得不到保障,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特殊群體的服務管理需求大,居民的社區歸屬感漸漸流失的問題。 思明區總結試點經驗,探索了“自治共管”的城市老社區治理模式。即通過發動居民組建自治管理小組,發動居民參與共謀、共建、共管,推動老舊小區實現“公共環境自主改造、公共秩序自我管理”的治理新生態。同時,由社區牽頭,推動駐區單位共享資源,進一步拓展活動空間平臺;引領居民構筑“在地志愿者”互助服務機制,營造溫馨和諧的鄰里氛圍;探索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提供自治管理指導以及專業社工服務等。通過多措并舉的“自治共管”形式,使老社區實現“事務有人管、安全有保障、休閑有去處、鄰里有關愛”,重建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小學苑自治管理小組成立后,建立規范停車制度,小區井然有序。 【模式2】 “互動互助”的 城市新社區治理模式 思明區的新社區大多位于新城區,主要由有物業小區構成(全區約有1000多個物業小區),業主多為“新廈門人”,居民之間關系較冷淡,屬于“生人社區”;部分小區業委會與物業公司、居委會關系錯綜復雜,甚至存在糾紛矛盾。 思明區以問題為導向,探索了“互動互助”的城市新社區治理模式。即通過優化提升公共活動空間,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注重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依托多種多樣的活動平臺、社區組織等,為居民創造發揮特長、共享互助的機會,營造新社區居民互動互助的社交模式,以此打造社區的共同精神,變“生人社區”為“熟人社區”。同時,通過建立社區、物業公司、業委會三者權責清單,理清權責關系及邊界,創新“業主代表及業主代表大會”制度,推動小區民主自治的高效執行,有力激活城市社區治理“微單元”。 蓮前街道前埔北社區開設親子早教課。 【模式3】 “有機更新、多元共治” 的村改居社區治理模式 思明區有8個村改居社區,都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區,大多缺乏整體規劃,道路、供電、供水、排污等基礎設施落后;居民構成多元化,社區融合度有待提升;居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重視不足,同質化發展問題突出,可持續發展意識需培育。 思明區以推動村改居社區實現“五位一體”轉型發展為目標,探索了“城市有機更新、產業特色發展、管理制度規范、社會多元共治、歷史文化傳承”的村改居社區治理模式。通過科學制定社區綜合發展規劃,加大基礎公共設施投入,引導居民合理地“微改造”,推進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引導社區發掘自身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產業;探索政府健全管理機制與完善村規民約相結合的機制,發揮職能部門、農村傳統社區組織、新型社區組織作用,共同推進社區管理有序穩定;創新“工作坊”模式,導入專業社會組織以及高校專家團隊力量,推動村民意識轉變提升,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引領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機制活、產業優”。 |
相關閱讀:
- [ 12-18]【行進·美麗廈門】創新社區治理形成“廈門模式”
- [ 11-19]廈門市湖里區婦聯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出發點
推進基層婦聯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 - [ 11-07]新論:社區治理離不開廣泛協商
- [ 10-24]民政部以"美麗廈門"為藍本 向全國推廣社區治理經驗
- [ 09-28]兩岸社區論壇探討社區治理 專家共繪"最溫馨家園"
- [ 08-06]廈門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 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
- [ 08-02]池秋娜考察臺灣文化旅游和社區治理工作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