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誰是“牽頭人”? 創新社區治理,實質是營造社區,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的過程。因此,首先要找到熱心社區發展的“牽頭人”。 老社區:居民自治小組 案例:小學社區小學苑小組居民自發組成小區自治管理小組,對改造后的小區廣場進行提升管理,劃定停車位、增設羽毛球場等,讓小區管理井然有序。 新社區:業主委員會 案例:前埔北社區東部小區業主委員針對小區停車難、停車亂問題,組織物業公司及居民代表召開專題討論會,理出問題根源、明確整治措施,有效化解了小區停車糾紛。 村改居: 傳統的社區組織 案例:曾厝垵社區業主協會召開業主代表大會,針對文創村高速發展過程中,部分業主違約、占道經營等現象進行討論,強化自我約束管理。 Q2、誰是“好幫手”? 創新社區治理,要在黨委領導、居委會指導下,充分發揮離群眾最近、利益最貼切的基層組織的力量,搭建議事活動平臺,推動問題矛盾的化解。 老社區:基層黨小組 案例:小學社區發動40多名退休老黨員組建“黨員和事佬”組織,推行“鄰里守望”機制,構建“家務瑣事有人斷、鄰里矛盾有人解、公共事務有人管、弱勢群體有人幫”的糾紛調處新格局,化解各類糾紛矛盾200余起。 新社區:群團組織 案例:筼筜街道官任社區發揮社區婦聯的凝聚作用,邀請轄內的外籍夫人組建“洋媽媽志愿服務隊”,開展“社區英語角”、“公益跳蚤市場”等活動,搭建了境外人士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 村改居:公共議事組織 案例:曾厝垵文創村在成立業主協會、文創會(經營者協會)的基礎上,建立以社區為主導、多方共同參與的曾厝垵文創村公共議事理事會,推動村民自治公約、村民文明公約等村規民約的制定及落實。通過強化業主協會與經營者協會的自我監督管理,有效解決了多次被曝光的“芒果攤宰客”事件。 Q3、房前屋后怎么做? 社區治理要以老百姓“房前屋后”為切入點,從小事、事實做起,才能最有效地發動居民參與,最快速地增進居民信任感和認同感。 老社區:改造老舊小區公共環境 做好小區破損道路、防盜門、信報箱、下水管道、手扶梯維修改造等民生小項目,并推動垃圾死角、空雜地變身社區“微公園”。 鎮海社區空雜地變成涼亭。 鎮海社區金色夢想小區大門。 新社區:優化公共活動空間 一是推動公共空間“人性化、多功能化”;二是提升公共服務,打造智慧社區、開設早教服務等。 案例:梧村街道梧村社區充分利用羅賓森商圈露臺的閑置空間,發動物業和居民共謀共建,增設4座休閑涼亭、20多套休閑桌椅,劃分舞蹈區、兒童樂園、晾曬區等,打造了商圈“空中樂園”,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好去處。 村改居:基礎硬件設施改造 加大道路、水、電、排污等基礎硬件設施改造,美化房前屋后,完善交通組織系統和其他公共配套。 案例:思明區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啟動曾厝垵“五街十八巷”改造提升項目,推動道路硬化、雨污分流、纜線落地,并美化房前屋后空雜地,增設20多個休閑座椅。針對群眾“過街難”問題,建設富有漁村文化內涵的“漁橋”人行天橋,既解決民生問題又成為文化地標。 |
相關閱讀:
- [ 12-18]【行進·美麗廈門】創新社區治理形成“廈門模式”
- [ 11-19]廈門市湖里區婦聯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出發點
推進基層婦聯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 - [ 11-07]新論:社區治理離不開廣泛協商
- [ 10-24]民政部以"美麗廈門"為藍本 向全國推廣社區治理經驗
- [ 09-28]兩岸社區論壇探討社區治理 專家共繪"最溫馨家園"
- [ 08-06]廈門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 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
- [ 08-02]池秋娜考察臺灣文化旅游和社區治理工作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