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地瓜藤運往金門曾是一種產業 百年前的金門新娘婚紗照。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金門建縣之后,金廈民間的民生物品往來卻越來越密切。祖地金門的彭炳華先生向我們講述了以前流傳于金門和同安的一句俗語:地瓜藤愛嫁金門,豐收得無處存放。 彭先生說,金門建縣后,農業經濟有所發展,但金門的地質條件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凡是種地瓜都要靠同安本土的地瓜藤來作秧苗,才能有好收成。因此,金門建縣后,同安一些村莊向金門運輸地瓜藤,成為一種產業。在同安,地瓜藤通常是喂豬用的飼料,價格極賤,但運到金門則有不錯的市價。而且金門鄉親非常需要同安地瓜藤,可謂是皆大歡喜。 顏立水先生則告訴我們,除了地瓜藤之外,金門商販也來到廈門購買同安盛產的陶瓷器,農具等生產生活用品,同安坑仔口燒制的大缸、烘爐、缽、磁鍋等是很受歡迎的日用器皿。又因為金門四面環海,土地種植面積較小,所以也會有許多金門人來到廈門購買諸如大米、豆餅、油餅之類的糧食,當時的金廈海域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帆船穿梭兩島之間。我們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廈門島的何厝古村曾經也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據村里的何明全先生說,有人憑借倒賣蝦干,面干,大米等食物來往于金廈兩地,“發了大財”,而金門人也會帶來海產,花生等金門特產來到廈門進行交易。但是相對而言,當時廈門的經濟、種植作業條件都優于金門,因此由廈門向金門輸送貨物居多。此外,由于金門人口少,市場較小,因此甚少有廈門人特地跑去金門做生意,更多的是金門人帶著自己的產品來“趕集”。 廈門和金門距離太近了,當年居然有人專程跑去金門“撿牛糞”作燃料。“我11歲的時候就常去金門撿牛糞”。七十八歲的何厝村老人何先生說, “那里的牛糞大啊,哈哈。”當年何厝許多小孩,都會受父母指派,坐著自家的船去到金門撿牛糞。在和這位老人聊天的過程中,墻上的電視機播放著的正是一期介紹金門的節目。而老人想起去金門的故事,笑得把假牙都露出來了。 金門養女兒人家愛結廈門娃娃親 昔日的金門風情。 現在金廈民間結親往往會成為新聞的焦點,但是在過去的何厝村則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至今流傳著“廈門金門親家多”這樣一句俗語。 何厝村的何明全先生告訴我們,歷史上金門的耕地少,人口多,“有的家庭生個五六個、七八個,甚至生十來個孩子的都有”,由于人口多,糧食少,生活自然比較苦,這也是一些金門人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往外送的重要原因:“生太多了有的就會養不了了啊。”于是,就出現了金門一些家庭通過親戚間的介紹,把兩三歲的女孩子往廈門送的現象。金門民間養女兒的人家經常在女兒小的時候在廈門找適合的家庭締結娃娃親,何厝村這一現象尤其典型。他說,自己的母親正是這樣一位“金門新娘”。原是烈嶼(小金門)青岐村人的她,三歲的時候便被何明全的奶奶家收來做“童養媳”,還給重新取了名字叫洪網市,而“網市”在閩南語里則是“將就把你養大”的意思。 在金門縣建縣至解放前夕這段時間,金門與何厝締結的親家就有數十家,至今何厝村還有二十多戶的“金門新娘”的家庭,當年的金門新娘都已白發斑斑,她們已成為一段廈金民間特殊歷史的見證人。而這樣的“金門新娘”不僅僅是存在何厝,何厝周邊的村莊也有不少,何明全先生告訴我們,何厝附近的前埔村、洪塘村等村莊也有十好幾戶這樣的人家。 |
相關閱讀:
- [ 01-01]上海浦江兩岸為“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熄燈追思
- [ 01-01]馬祖連江同燃焰火“跨年” 兩岸民眾盼直航寄鄉情
- [ 01-01]馬英九:兩岸年輕人交往互動是促進和平最有效途徑
- [ 01-01]馬英九元旦講話提兩岸和平 稱朝野對立是最大遺憾
- [ 01-01]兩岸聯創歌曲《同圓中國夢》在央視元旦晚會播出
- [ 01-01]兩岸聯創歌曲《同圓中國夢》在央視元旦晚會播出
- [ 01-01]共緬祖先 兩岸簡氏宗親共慶清醮大典
- [ 12-31]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情暖兩岸 方文山也傾情加盟
- [ 12-31]南靖高山生態茶榮獲2014年兩岸斗茶大賽金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