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 吳曉平/圖)“如果沒有需要,再便宜的項目都不要并購”、“并購整合如器官移植,副作用和后遺癥難免也難料”。前天晚上,第八場“海西夜話”在海西并購俱樂部舉行,亞洲頂尖并購律師、被譽為“并購大師”的臺灣并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在廈開講,他認為,有沒有需要是決定并購成功與否最根本的標尺。 并購切忌貪便宜 黃日燦曾在紐約、香港及臺北執業多年,專長涵蓋跨國投資、企業并購、合資合作、證券金融、私募及創投基金等,他曾全程參與雅虎并購奇摩站這一商業大事件。 在他看來,并購是“你丟我撿,各取所需”的交易,但丟的不一定是不好的,有時是不合適的才要丟掉。 就比如上述并購案,當時雅虎急著突破中文入口一事,而奇摩站則需要更有力量的“大樹”,雙方在彼此都有需要的前提下,通過換股完成并購,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關于換股比例,也就是價格的爭執,甚至因為價格問題,這一并購案曾擱置不前。 但在黃日燦眼中,并購并非一般的買賣,真正的成本未必是并購價格,切忌貪便宜的并購。 年景不好也可并購 “有人說,年景好,企業自然要擴張并購,年景不好就不要并購,其實并非如此。”黃日燦擺出了一張曲線圖,從2005年境內第一次跨境并購開始,除了金融海嘯那年驟然降溫外,并購案例的數量和金額都在波動中上升。 黃日燦說,對企業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最好的東西,“百貨公司大減價,你買不買?好東西當然買了。年景不好時,并購金額一般會比較低,就好像大減價”。 但是,黃日燦強調,并購只是企業調整自我體質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并購,即使是再便宜、再好的項目都不要,因為“并購整合就好像器官移植,副作用和后遺癥難免也難料,十幾年的并購歷史告訴我們,成功的并購案例占比很低,不到1/3。企業不要盲目并購”。 制造業并購風險最大 最近幾年,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但在黃日燦看來,邁出去是事實,但這一步遠沒有看上去那么大。 近幾年,境內企業互相并購達到六七成,“走出去”和“引進來”加起來也就三成左右,而且絕大部分還是自然資源類的并購,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制造業并不多見。 黃日燦說,并購產業中制造業“最討厭”,有員工、產品、材料、設備等等,可能一周沒管它,這個并購案就宣告失敗了。 而跨國并購,有時候語言是最大的風險,比如聯想并購IBM PC部門,楊元慶就曾對他說過,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并購的最大風險,所以并購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英文。 對于兩岸企業之間的并購,黃日燦說,著眼于世界工廠這個點,臺灣企業不需要并購大陸企業,應直接找地投資;如果是著眼于世界市場,并購算是個捷徑。兩岸企業不論是誰并購誰,并購前必須審慎評估規劃,并購后必須切實監控調適,“如果兩岸企業要共同進軍世界,那么經營跨國企業是真正的挑戰考驗,在并購歷史中,并購成功但經營失敗的案例并不在少數”。 |
相關閱讀:
- [ 10-23]不到一年再發并購攻勢 廈門騰邦“吞下”兩閩企
- [ 07-17]跨國并購:民族品牌謀求國際化
- [ 09-25]溫元凱:閩企應引入高新產業項目
- [ 09-07]“同質化”催生百貨并購 廈門店暫無調整計劃
- [ 02-14]泉州:民營企業并購國外高端品牌可獲政府補助
- [ 01-21]王巍:廈門新金融不是投資時代 是并購時代
- [ 09-14]民企并購國外高端品牌福建最高獎1000萬元
- [ 09-07]南京醫藥將與國藥爭福建市場 或掀起新一輪并購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