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市民關注的民生大事。如何把放心食物送上市民餐桌,也是相關部門一直努力的方向——于2011年啟用至今的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就是一個致力于食品安全監管的民生項目。
不過,這一系統目前卻面臨發展緩慢的“瓶頸期”。怎么突破這一困局,更好地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成了今年參加市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的關注焦點。
通過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市民用手機輕掃一下包裝袋上的二維碼,便能夠知道這把青菜來自哪里。(本報記者黃嶸 攝)
作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從2011年啟用至今,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顧名思義,這個系統就是讓市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能夠有源可溯。它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市民在市場拿起一把青菜時,用手機輕掃一下包裝袋上的二維碼,便能夠知道這把青菜來自哪里,它是怎么生長出來的,施用的是什么化肥,又是通過怎樣的流轉渠道來到市民的面前。
在食品安全成為焦點的當下,如此具體的農產品溯源信息可以說是市民的“放心藥”,至少在這些信息的保證下,市民可以確認自己吃下的食物是安全的。當然,保證市民入口安全的同時,它還為農業部門后期監管提供方向,只要納入可溯源系統的農產品出現問題,都能很快找到根源。
然而,以上說的都只是理想狀態,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廈門農產品可溯源系統的普及度并不高,根本原因在于廈門如今參差不齊的農產品企業整體化運作水平,與可溯源系統所需要的技術標準無法相匹配,加上操作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必定會提高運作成本,自愿加入該系統的企業比重很小——全市900多家專注于種植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加入該系統的僅有20多家。
如何讓市民吃到更放心的農產品?農產品可溯源系統打破困局、進一步發展,或許是這個問題最有力的解答。
支招
彭建立(廈門市人大代表、同安區植保植檢站站長)
通過土地流轉 實現規模化經營
在彭建立看來,廈門農產品可溯源系統的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遇到了發展瓶頸——普及度目前仍不夠高?!稗r產品可溯源體系可以說是更高級別的食品安全監管手段,它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因此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有好的生產力量作為基礎。”
基于廈門農產品企業整體運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彭建立建議,利用土地流轉的方法,鼓勵農業散戶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經營權,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起到平衡并總體提高廈門農產品生產水平的最終目的。
如此一來,原本的農業散戶、低水平的合作社將慢慢過渡到現代化企業,逐漸擁有更高層次的技術水平,一定程度增加了農產品可溯源體系普及的基礎,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得以強化。另一方面,規模化經營也更有利于農業高新技術的利用與發展。雙管齊下,食品安全得以保障,食品質量也將獲得提升。
湯惠華(市政協委員、廈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研究員)
加強采后處理 打破銜接空白
如果說彭建立的建議立足于農產品可溯源系統的“先天”,那么市政協委員湯惠華的設想,則是著眼于可溯源系統的基礎條件——農產品采后處理。湯惠華注意到,農產品可溯源系統之所以發展較為緩慢,還有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生產者的產品較難對接到這個系統,生產者和市場間銜接空白,這也導致市民很少在市面上看到納入可溯源系統的農產品。
所謂“采后處理”,是指可溯源農產品采摘之后,要對農產品進行貼牌、再包裝,完善農產品身上的可溯源碼。湯惠華認為,采后處理承載著生產者標識、市場準入、品牌等功能,若利用采后處理這個小環節做紐帶,市場與生產間的空白或許就能被打破:除農產品合作社外,可以引導鼓勵電商以及其他銷售平臺也加入包裝、采后處理、保鮮等工作。
“完善小環節,帶來良性鏈接,好處有三個?!睖萑A列舉,一來,便于與銷售平臺對接,借由平臺的潛在大流通量,降低采后處理成本。二來,可利用農產品可溯源系統為鮮明標識,與銷售平臺聯手打造一批優質的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這也符合中央近期出臺的三農政策,相對也增加了銷售平臺的農產品種類的多樣性。第三則可借此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如用藥、施肥水平的提高,將可溯源系統中的農產品引入市場,打破銜接空白,更多地出現在市民面前。
聲音
王忠明: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很好,但在市場上農產品身上卻很少見到追溯二維碼,消費者想要參與到追溯體系當中,市場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普及。
房虹:食品安全可以說是民生大事,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可以說是一把監管“利劍”,若都采取企業自愿性原則來施行,在優先衡量收益成本的企業眼中,恐怕積極性會大大削弱,建議借鑒其他地區的方式,通過地方立法,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實施強制性措施,才是完善體系的根本方法。
黃清林:身邊很多人都還不了解農產品可溯源體系,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建議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此外,優先將一些單位價值高的農產品納入可追溯系統,先吸引一些中高端消費者,實現優質優價,然后再逐步推廣到一般品種。
回應
農業龍頭企業
兩年內納入系統
昨日,記者從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農業部門已經為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制定了一個“短期目標”——2016年底,實現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生產的食用農產品全部納入可溯源系統管理。這些食用農產品涉及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等。
這標志著,農產品可溯源系統普及程度將邁開一個大步,市民在今明兩年,能夠在市場上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已經納入該系統的放心農產品。相關負責人表示,設立這樣的“短期目標”,為的是樹立一系列“龍頭標桿”,通過成功的示范以及越來越高的普及度,帶動其他生產者主動加入。
“同時,還能間接提高可溯源系統中農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步形成自身有強大活力的系統?!痹撠撠熑吮硎?,農產品可溯源系統并非是單向的,而是市場與生產者間的雙向互動,希望借由更多龍頭企業加入的同時,也利用可溯源系統為生產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市民能夠吃得更放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