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隧道改造后吸引了不少游客
美仁山通道內開了不少市井小店
鼓浪嶼貝殼博物館由防空洞改造而來
?? 海西晨報訊(記者 吳雪瑩)廈門地處東南沿海,是昔日的海防前線,有著眾多的防空洞。這些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如盔甲一般,曾經為廈門人抵擋了戰火和空襲。如今,硝煙已經遠去,防空洞是否變了模樣呢?本期《你所不知道的廈門》,晨報帶大家走進廈門防空洞。據悉,昔日的避難所如今用處多———有的用作商用,被改造成貝殼博物館;有的成為軍事科普長廊;有的變成人們納涼避暑的好去處……
曾全民挖防空洞
據廈門市人防辦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廈門全體軍民曾“深挖洞”,部分市民甚至還挖了防空洞當家住。
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很多人對防空洞有著深刻的印象。“刺耳的警報聲常常在上課時響起,老師急忙帶著我們轉移到鋼筋水泥建筑的底層或防空洞。”廈門市原文化局副巡視員陳志銘說,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他時常會想起上世紀50年代的廈門,“那時候大街騎樓靠街的一側堆滿了半人高的沙包,人行道就像坑道,家家戶戶玻璃窗都糊上交叉的紙條,防止玻璃片橫飛造成二次傷害”。
陳志銘不僅在防空洞內躲避過,還曾在防空洞里住過一段時間。“中學時代,警報聲少了,但我們仍舊和防空洞打交道。那時每學期至少下鄉勞動鍛煉一次,農民家里住不下,就住在防空洞里。防空洞比農民家里好得多,冬暖夏涼,田頭上的高音喇叭聲都聽不見。”如今陳志銘再到何厝、黃厝的村子里,已難覓當時防空洞的蹤跡。
功能轉向平戰結合
據介紹,早期全民挖防空洞,并無統一規范。因此,很多人防工程建設僅作防空之用,與城市建設脫節。改革開放以后,廈門人防工作由單一的防空襲轉向平戰結合:首先,對早期開挖的地下防空工程進行有計劃、因地制宜的擴建,其中有用于城市交通及市政水、電、電信管網鋪設的項目,如鐘鼓地下車輛通行隧道,美仁山、鴻山步行隧道等;有用于旅游、文化娛樂的項目,如麒麟山會場、思明地下冰廳、筆架山地下溜冰場、同文俱樂部和鴻山賓館等;有用于物資倉儲的項目,如地下糧庫、油庫、油漆、玻璃制品、酒類倉庫、香蕉及水果貯藏場所等。近十幾年來,先后又建成了鐘鼓(B道)、仙岳等隧道及大型地下停車場、商業服務的地下室。
至于廈門防空洞的數量和具體分布地點,廈門市人防辦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屬于保密范圍。
防空警報響徹鷺島
晨報訊(記者 吳雪瑩 見習記者王曉萍)昨日15時至15時30分,三種防空警報響徹鷺島上空,全市6個區的部分社區居民同步參與防空演練。
77年前的5月10日,日軍在廈門五通強行登陸,廈門人民開始蒙受日本帝國主義長達7年的蹂躪。為了讓強化市民的憂患意識,2005年5月,廈門市政府正式頒布《廈門市人民防空管理辦法》,將每年的5月10日定為廈門防空警報試鳴日。
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廈門曾全民挖防空洞。如今,硝煙遠去,曾經保護過廈門人民的防空洞,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昨日,開元街道近千人參與了防空防災疏散演練,演練地點就在曾經的防空洞、現在的美仁山通道。
講述
廈門民俗協會副會長鄭啟五
廈大學生曾深挖防空洞
廈門民俗協會副會長鄭啟五說,上世紀50年代,為了保證師生們的安全,廈大在校園后山的花崗巖山體中鑿出了防空洞,分別為左、中、右三個大洞口。不過,如今防空洞已被閑置。“中間的一個洞區用來養蝸牛,左邊的一個洞區被改成娛樂廳,右邊的則被封了起來。”
鄭啟五回憶,1977年底恢復高考后,他考進了廈門大學外文系,當時海峽兩岸緊張的軍事對峙仍在繼續,作為新生他參加了人防工程勞動。他說:“就是對防空洞進行深挖和擴挖,爆破隊先帶著炸彈進到洞里,爆炸后第二梯隊的人進洞檢查啞炮和墜石,最后我們學生推著手推車進去搬運石塊,每個班級的學生負責一周。”
盤點
美仁山通道 洞內市井氣息濃郁
不管外面多么驕陽似火,美仁山通道總是保持著涼爽的溫度,是廈門人夏日納涼的好去處。據介紹,美仁山通道全長208米、寬5米、高4米。美仁山通道南北溝通,一邊是禾祥西,一邊是廈禾路,是兩邊密集居民區的便捷通道。
美仁山通道在廈門的防空洞中雖然不算大,卻最具市井氣息。因其兩頭都是居民區,又常年開放,所以美仁山通道總不缺人氣。烈日炎炎的午后,經常有居民拿著小板凳在洞內聊天、喝茶。盡管洞口其貌不揚,洞內卻別有一番天地,這里有理發店、水果店,甚至還有小吃店。市民就在通道里用餐,為老板省了不少空調費。在通道里擺攤的小販,也免去了被烈日照曬的辛苦。據附近居民介紹,洞內的租金較低,有些店已經開了20多年了。
鼓浪嶼英雄山防空洞 變身貝殼博物館
鼓浪嶼貝殼博物館位于鼓浪嶼鼓聲路5號,這里原本是英雄山防空洞,戰爭時代是鼓浪嶼居民的避難場所。經改造后,無人問津的防空洞成為島上的又一新景點。
據了解,館內共有6800余種珍稀貝殼,這些貝殼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南北兩極,包括海生、淡水和陸生。
將防空洞改造成博物館并不容易。改造時,首先要去除小的落石,大的落石則用鋼結構支撐,再利用巖石倒模與周邊造景相配合,最終造出別具海洋特色的貝殼博物館。
鴻山隧道 展現老鐵路的崢嶸歲月
作為鷹廈鐵路延伸線,這段老鐵路曾荒廢多年,雖然現在的老鐵路隧道已不再通車,卻成了鐵路公園的一部分,成為一條展現廈門近60年歷史的時光隧道。
一進入隧道,人們就會被入口處的大型浮雕所吸引。隧道北端的浮雕描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鷹廈鐵路建設時的情形,南端的浮雕描述的是和諧號動車組從廈門駛出的情形,南北兩端遙相呼應,仿佛在訴說著老鐵路的“前世今生”。隧道內的墻壁上掛著許多圖文并茂的大型看板,展示了火車的發展史等內容,這座隧道就像一座時光交錯的博物館。
這條防空隧道不僅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成了不少老鐵路人回憶崢嶸歲月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