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漁船將退出沙坡尾。 《沙坡尾避風塢下月起封閉整治》后續 海西晨報訊(記者 梁凱鴻 通訊員 危婧璟)晨報日前報道了沙坡尾避風塢將封閉改造的文章,引起眾多讀者關注。昨日,廈門漁港監督局、廈港街道聯合沙坡尾邊防派出所、碧山派出所等單位召開媒體見面會,就沙坡尾避風塢6月將封閉一事做出詳細說明。 記者從會上獲悉,本次漁船退出工作力度將加大,從14日起,廈港街道提供一站式服務,便于漁民咨詢和辦理相關手續。記者了解到,當地共有75艘本地有證船舶,截至昨晚,共簽訂了25份漁船退出漁民上岸轉產轉崗經濟補助協議書。 今后廈港漁船如何安置 有市民追問,長期停在沙坡尾的漁船如何安置? 廈門漁港監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漁民將有兩種選擇:若配合本次漁民上岸,只要是在廈門漁港監督局登記的廈港街道轄區內的小型漁業船舶,可按相關標準申請并領取補助;若放棄本次政府補助,想繼續從事漁業的,可自行將漁船停放至高崎等港口。 此外,廈港街道還為上岸的年輕漁民提供就業機會。 沙坡尾今后是否有漁船 “沒有漁船停靠,沙坡尾獨特的味道不也消失了嗎?”近日,不少市民發出這樣的疑問。 按照思明區政府的公告,今后沙坡尾不再停靠作業的漁船。不過,廈港街道黨工委書記姚玉萍表示,目前在考慮將具有歷史價值的漁船進行復制和修繕,重新放置到清理整治后的避風塢內,這一構想尚處在多方討論和征集意見階段,歡迎市民就此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各方聲音 市漁監局: 沙坡尾早已無漁港功能 廈門漁港監督局相關發言人表示,早在2003年演武大橋建成后,沙坡尾就已不具備漁港功能。那時大船不能進來,只有小型船只可以出入。大部分機動船還會對避風塢海域造成污染。 文史專家彭一萬: 避風塢遺址建成博物館 “沒有漁船停靠,沙坡尾避風塢概念也就沒有了,這里以后就是避風塢遺址。”文史專家彭一萬介紹,沙坡尾是從漁村轉變成繁華的漁港、漁市的,但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沙坡尾漁市受到八市、電商及加工海鮮伴手禮等的沖擊,廈港漁民上岸轉產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漁民首先要思想轉型,再到產業轉型。 彭一萬建議,沙坡尾應保留一部分船只,讓它們像文物陳列在博物館中一樣陳列在避風塢遺址里,保留塢界碑、鐵鏈、石階等沙坡尾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還原舊時沙坡尾景象。可通過影雕、浮雕等形式展現老照片場景,陳列在避風塢岸邊。結合疍民文化(衣服、頭飾)、歌仔戲、南音、送王船等傳統文化,留住鄉愁。 漁民阮亞嬰: 對避風塢整治感到欣慰 阮亞嬰祖祖輩輩都是漁民,今年70多歲的他擁有4艘漁船,這次他簽訂協議后共領到51萬多元補貼。他說,雖然他早已不再靠捕魚為生,但由于對大海的感情,他每個月還會出海7次,去看看他深愛的大海。同時,近年來,他也目睹了沙坡尾避風塢環境開始變得臟亂。“以前想吃螃蟹,在避風塢里一抓就能抓到。現在不行,要出海才能捕到。現在避風塢要開始整治,我很欣慰。” 廈港街道: 將還原歷史 留住鄉愁 “這次封閉整治的同時,我們還將從塢內環境整治和路面修整等方面對沙坡尾進行提升改造。”廈港街道表示,今后的沙坡尾發展方向是留住鄉愁,在保留大量老物件的基礎上,還將考慮重建接官亭、重置舊牌坊,盡可能地多些歷史記憶的元素,還原歷史、留住鄉愁。 另外,避風塢堤岸長約700米,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避風塢內淤泥表面標高0.0—2.0(黃海高程)不等,低潮位時淤泥完全暴露在空氣中,市水務集團于2013年完成污水截污,淤泥臭味大大減少,但由于淤泥堆積厚度約0.5米—6米不等,退潮時塢內淤泥裸露,垃圾、雜物多,景觀環境有待改善。街道擬于今年下半年啟動沙坡尾清淤工程,并在下月開始實行封閉管理。 |
相關閱讀:
- [ 05-13]沙坡尾避風塢下月起封閉整治 將進行海底清淤工作
- [ 04-28]8個月拍攝《沙坡尾》 廈門紀錄片將登上央視
- [ 04-28]硬件改造軟件提升 沙坡尾片區改造征求居民意見
- [ 04-28]沙坡尾要重現歷史記憶 6月份將著手實施改造
- [ 04-27]央視紀錄片《沙坡尾》試映 揭秘廈門最古老港口
- [ 04-13]廈門《沙坡尾》:用眾籌記錄“鄉愁影像計劃”
- [ 12-18]學生聯手走進廈港 用3D圖留住記憶中的沙坡尾
- [ 10-03]廈門小清新旅游路線 到沙坡尾白城感受慢時光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