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因創業不順利,兩兄弟燒炭輕生》后續
資料圖
數據
●廈門自殺率為6.83/10萬
2014年《廈門居民健康報告》顯示,去年廈門上報自殺人數139人,死亡率約為6.83/10萬,居“損傷與中毒死因”的第三位。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我國自殺率約為22.23/10萬
低自殺率地區標準:10/10萬
中自殺率地區標準:10/10萬-20/10萬之間
高自殺率地區標準:20/10萬以上
廈門晚報訊(記者 蘇奇 通訊員 李燦瑜)昨日,本報報道了一對親兄弟在枋湖一出租屋燒炭自殺的悲劇。據記者了解,事發前他們曾給大哥發了一條短信,盡管大哥很快趕到了現場,但仍沒能挽留住兩條年輕的生命。這場悲劇在令人扼腕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惑:為什么年輕人要選擇這種方式結束生命?如果發現身邊人有厭世的跡象,該如何勸解?
案例
有網友相約燒炭自殺
求助熱線后改變主意
去年中秋節前后,20來歲的阿偉(化名)失戀了,覺得活著沒意思。就在這時,他在網上看見一個名為“相約自殺”的QQ群,于是加入了該群。聊天中,阿偉找到了幾個“同病相憐”的網友,相約一起燒炭自殺。
他們約定了時間,分工好各自要準備些什么。在約定見面的兩天前,阿偉在報紙上看到心理危機干預熱線的號碼,他嘗試著撥打了電話,心理咨詢人員認可他的無助心態,但并不認可他選擇自殺的行為。經過勸解,阿偉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并和咨詢師約好第二天去看心理門診。
冷靜下來的阿偉,回頭又“游說”相約自殺的同伴,其中一名網友聽從了他的建議,第二天跟他一起到仙岳醫院就診。
分析
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
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
根據仙岳醫院精神心理門診部統計,2008年開通心理危機干預熱線以來,共接到咨詢電話3萬多通,其中成功干預高危來電約320例。在所有來電中,排除尋醫問藥及其他無效電話,有60%以上的來電者曾有過自殺念頭。自殺的原因,包括情感問題、家庭關系、經濟問題及抑郁等精神障礙。
來電者的年齡集中在25歲至35歲,青少年是自殺的主要群體。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及心理咨詢室主任吳素英說,年輕人自殺的主要因素是面對的社會壓力較大,由于在學校和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自殺是一種習得行為。”吳素英說,網絡上過度渲染自殺行為和細節,有可能誘發自殺傾向者的絕望感。
應對
抓住最后“救命稻草”
家人應盡快就近求助
有自殺念頭和真正實施自殺行動,差距很大。吳素英說,“不想活”多半是因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家人或朋友發現身邊人有異常,首先要多傾聽、多陪伴,一起想解決的辦法。如果發現自殺者已開始實施行動,先問清地點,及時趕到勸解;如果來不及,要馬上求助警方或鄰居、社區工作人員。
自殺者在行動之前,往往處于矛盾中,給他們一根“救命稻草”就可能挽救生命。吳素英說,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就是這樣的一根“稻草”。
來電者在“24小時曾自殺過”或“可能在72小時內采取自殺行為”、“兩周內曾自殺未遂,近期可能實施自殺計劃”的,都屬于高危來電。對這類群體,心理醫生通過傾聽了解情況,對來電者進行風險評估,再和他一起分析、探討解決方法,并約定定期隨訪。
如果心理危機干預熱線評估來電者有立刻實施自殺行為的風險,也會向警方求助,共同解救自殺人員。
建議
網絡消極暗示
可能誘發悲劇
仙岳醫院副院長劉發榮說,年輕人相約自殺,主要是尋找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同感,消極的暗示互相影響,有些網友就是這樣一拍即合的。
“健康的性格對預防自殺非常關鍵。”他說,青壯年人群工作壓力大、負擔重,心理問題嚴重且沒有得到釋放和疏導,在遇到挫折時自殺似乎就成了惟一可行的“解決”辦法。
抵抗壓力也要“從娃娃抓起”,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應該包括從小培養抗壓能力。青少年正處于心理學分期中的“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階段,這時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積極引導,培養他們的健康性格,及時糾正錯誤觀念,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同時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善待自己。
同樣的,對于老年人,子女也要給予更多關注,幫助他們多與人溝通,尤其是空巢老人。
如果發現有心理問題,要及時咨詢專家,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有些自殺者并不是真的想死,而只是希望得到家人的關注。
“自殺有時只是一念之間,過了這個坎就不會再那么想了。”心理醫生建議,心里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親友訴說,很多事說開了就輕松了,平時多參加娛樂活動對心理健康也十分有益。
心情不好或有自殺的念頭,可以做做深呼吸,放松肌肉,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