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是村里“寶貝” 建議保護開發(fā) 村民李先生告訴記者,渡槽是村里的寶貝,但是它卻遭到自然力量的破壞。年久失修的渡槽很可能坍塌,因此,必須及早將渡槽保護起來。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也呼吁保護渡槽。“店仔村的渡槽是目前廈門僅存的長度最長的渡槽,它也是現(xiàn)代水利遺址和現(xiàn)代水利文物。上世紀70年代建成后,西藏曾專門派人到村里考察,夸贊渡槽的壯觀。”顏立水說,渡槽見證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歷史,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研究價值。 然而,店仔村村書記李碧霞告訴記者,要保護渡槽并不容易。“前兩年曾有專家到村里,對渡槽的保護進行評估,結(jié)果需要投入30多萬元,村里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李碧霞說。 對此,村民李先生建議,可以對渡槽進行開發(fā)。“村里有建于清代的庶安樓,還毗鄰北辰山,可以將渡槽做成旅游觀光項目,打包開發(fā)。” 歷史故事 為引水種稻 上千勞力建渡槽 李水渴是村里的老書記,今年雖然已經(jīng)76歲,但說起建造渡槽的崢嶸歲月,他說仍感歷歷在目。 “渡槽建于1970年,那時還是人民公社時代,村里因為常年干旱,種不上水稻,只能栽種地瓜、花生等旱作物,并將它們當做主食,大米只能像豬肉一樣,當做調(diào)劑品。”李水渴回憶說。 在干旱的逼迫下,公社下定決心,發(fā)動店仔村和布塘村的上千壯勞力,開始了渡槽的建造工程。“沒有大型機械的輔助,村民只能每天拿著纜繩、鐵鏟、鐵錘等工具,跑到離村幾公里遠的山上開山取石,并用獨輪車和大板車運回來,再踩著事先搭好的木頭架子,用人力將石塊搬到高處,建造水槽。”李水渴說,兩年后,渡槽終于建成,上游汀溪水庫的水沿著渡槽源源不斷地流入農(nóng)田,村民終于種上了水稻,將大米變成主食,生活從此變得越來越好。 |
相關(guān)閱讀:
- [ 06-05]廈門海關(guān)查獲174件進境文物
- [ 06-02]廈門同安338歲土樓年久失修 維修費需上百萬
- [ 05-18]同安村民籌資13萬建亭子 為清代古石碑安“家”(圖)
- [ 03-24]“肉身坐佛”身世破解 被盜海外文物能否順利“回家”
- [ 03-24]福州現(xiàn)疑似宋代塔身建筑構(gòu)件 是否為文物待研究
- [ 03-21]長樂“肉身菩薩”解放前被盜 至今下落成謎
- [ 03-14]《長樂又一故居石雕礎(chǔ)石被盜》追蹤:交易無明確規(guī)定
- [ 02-22]省博物院可免費看圓明園出土文物 展覽持續(xù)至3月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