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忠順里社區,志愿者改造了一條原本骯臟雜亂的小巷。
廈門日報訊(文/特派記者 衛琳 圖/特派記者 張奇輝)“我們的社區營造主要是依靠志工的力量。”日前,由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廈門媒體臺灣社區行采訪團在深入臺灣社區交流時,不止聽到一個社區里長如此強調。志工,即我們熟悉的志愿者,他們不求回報,甘愿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服務社區建設和社區居民,這股志愿服務力量不僅活躍在海峽對岸,在廈門同樣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走出家門,以他們的熱心、愛心和專長自愿奉獻己力,匯聚成共同締造的強大合力,成為美麗廈門溫馨社區營造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志愿服務
鄰里互助溫馨和睦
十幾年前,畢無量剛當上臺北劍潭里社區里長時,社區里老舊建筑廢棄,巷道內雜草叢生、垃圾亂丟。他說:“那時社區只有三四名志工,我呼吁籌組志工隊,越來越多里民自愿參加。”在志工的協助下,原本破舊廢棄的幼兒園教學樓被重整為社區活動中心,街角巷弄實現了綠化改善和清潔維護。
畢無量說,目前劍潭里的志工不僅分為環保志工隊、保健志工隊、居家服務隊等,還推行志工責任認養機制,社區綠化屋頂、花園的澆水維護,社區巷道、廁所的清潔衛生工作均由志工和里民認養,社區發展有了永續動力。
友愛奉獻的新風處處吹拂,在廈門,全市有45萬余人在市志愿者聯合網上實名注冊為志愿者,全市有“思明城市義工”、“兩岸義工志愿行”等眾多特色志愿團隊,常態化活躍在街頭巷尾、社區內外。在海滄海發社區,說起志愿者,社區老人王全官說:“買了大米提不動,志愿者幫我們扛上樓;頭發長了,懂理發的志愿者上門幫我們修剪;時常都有志愿者上門看望我們。”
志愿服務讓居民對社區建設有所貢獻,找到認同和自豪,讓社區鄰里互幫互助,溫暖和睦。交流中,廈門志愿者參與服務的故事,讓臺灣社區里長們紛紛點贊他們的奉獻精神。
共同努力
他們用心服務社區
走進臺北忠順里社區,圍墻上的彩色壁畫、地板上的馬賽克拼貼畫讓整個社區靈動又文藝,這背后凝聚的都是志工的汗水。社區里一條原本骯臟雜亂的小巷,在改造中,由志工參與執行制作,他們頂著烈日為灰暗的墻面繪上彩色花鳥,為新修的道路貼上彩色馬賽克瓷磚,打造出一條“超乎想巷”。改造完成后,多年來環保志工始終負責著日常維護清潔,巷道干凈整潔、煥然一新,搖身變為附近孩童上下學的重要通道。
很快,這條“超乎想巷”就將在廈門九竹巷復制,成為兩岸交流和友誼的見證。今年年初,思明區鎮海社區與忠順里簽訂交流合作意向書,“九竹巷跟忠順里的環境有很多相似之處,創意裝飾后,這里的老舊巷子可以提升社區人文環境。”忠順里里長曾寧旖還說,志工是社區經營成功與否的關鍵,要鼓勵更多民眾加入志工服務行列。
志愿接力
年輕學生發揮力量
兩岸社區建設中,值得欣喜的是,年輕的力量正在為志愿服務隊伍輸入源源動力。忠順里社區街道的墻面上,留下了臺灣戲曲學院、臺北景文高中學生們協助彩繪的印記。在臺北劍潭里社區,來自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實踐大學的大學生積極走進社區服務幫助,培育起社區意識。
放眼廈門,與劍潭里社區結成合作共建關系的思明前埔北社區創新探索出招募廈門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設立“愛心課堂”的做法,為社區孩童免費提供課業輔導服務。今年以來,團市委立足社區培育“鄰里青年匯”,廣泛發動6區青年力量投身當地共同締造行動,每到周末,來自集美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就會走進集美康城社區,手把手免費教小朋友們畫國畫、做軟陶,為社區里的中老年合唱隊、舞蹈隊做義務培訓指導。社區的建設因這股朝氣而更具活力,志愿服務的精神不斷傳揚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