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兩岸社區治理論壇的臺胞參觀湖里金安社區。(資料圖/記者 黃嶸 攝)
美麗的海滄青礁院前社。(資料圖/鄭偉明攝)
????筼筜街道官任社區外籍主任助理李安琪(左)和社區工作人員商量社區活動安排。(資料圖/本報記者 王協云攝)
同安溪林村實現“美麗變身”。(資料圖/洪海瑜 何東方攝)
????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中,曾厝垵華麗轉身,成為“中國最文藝漁村”。(資料圖/本報記者 王協云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江曙曜 盧維偉 田家鵬)什么樣的社會才是好社會?怎樣建設一個好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在浙江考察時,對這個問題提出明確的方向目標,他指出:“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統一。”
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始終致力于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廈門,再次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毅,大膽探索,積極求證,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生動實踐,為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
前瞻性探索
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什么要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可以說,這是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廈門,作為全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4年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與此同時,社會進入了轉型期,面臨著經濟發展速度趨緩、群眾利益訴求復雜多樣和社會矛盾上升交互作用等嚴峻挑戰。必須推動城市轉型、產業轉型和社會轉型,才能適應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廈門,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率先開展社會治理創新的前瞻性探索。
思考是行動的前提。近兩年來,廈門市委帶領全市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開展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大學習、大討論,按照黨中央“四個全面”偉大戰略布局,以及省委對廈門提出的在改革和發展上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圍繞著如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廈門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了“兩個百年”愿景。同時,以空前的聲勢和力度,在全市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指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是以社區為基本治理單元的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核心是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地方治理體系。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要把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著力點,把服務百姓的資源給到基層,把社區事務的決策權交給群眾,讓群眾充分參與。要在創新機制上多做探索,建立適應社會轉型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完善社區治理模式,為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廈門的貢獻。
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清晰思路,廣泛調研基礎上作出的理性決策,成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的指針。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既是美麗環境的共同締造,更是美好社會的共同締造。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一個以群眾參與為核心,以培育城市精神為根本的全社會共同行動,注定成為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力杠桿。
政府轉職能
從“指揮員”到“輔導員”
同安區新民鎮溪林村,曾是一個有名的“三臭村”:全村1200多人散養了12萬多頭生豬,豬糞臭、水溝臭、名聲臭。
2014年3月,鎮干部洪國清被派到溪林村擔任包村干部。他的任務是生豬退養,但事關百姓生計,一說拆豬圈,哪個村民也不干。在與村民交流的過程中,他了解到村民希望修路。于是,洪國清和其他村干部商量,暫時擱置退養生豬的計劃,先從修路做起。村民自發成立了工程議價小組、監督小組和評價小組,有人負責選材,有人負責談價,有人負責監督。修路還被列入了共同締造“以獎代補”項目,省了不少工程費用。
路通了,人心也通了。這時,洪國清和村民們一起謀劃退養生豬、開發鄉村旅游的計劃,不再有人反對。很多村民自己動手拆除豬圈,超過80%的養殖戶完成了生豬退養。百畝花海、水上樂園、民宿木屋、文化廣場、國學講堂等項目相繼開建。一年多,“三臭村”變成了“山美、景美、人美”的“三美村”。
換思路,天地寬。過去,政府習慣于對社會事務的“大包大攬”和“我說你做”。這種“集權式”的政府架構和“指揮員”式的政府職能對百姓需求很難形成精準的判斷,也難以提供高效的社會服務。
溪林村從“三臭村”短時間內就變成了“三美村”,這種轉變給洪國清以啟示。他說,干部要從“指揮員”轉變成“輔導員”,做事要先和群眾商量,讓群眾做主,要組織引導群眾一起來解決問題,要幫助把群眾的需求和政府的項目、資源對接起來。這樣一來,群眾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政府的項目就不再是政績工程,而成為民心工程。
像洪國清一樣奔忙在城鄉各社區的“輔導員”,全市有600多名。他們深入社區與群眾泡茶談天、問需問計。“這事要聽聽群眾的”、“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群眾”、“馬上就辦、辦就辦好”,越來越成為各級干部的自覺行動。
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總體要求,廈門積極探索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互動方式,重塑政府基層社會治理理念,積極推行“簡政放權”,改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不斷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注重從優化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關系切入,厘清政府職責與居民自治邊界,從過去“我講你聽、我說你做”的“指揮員”,轉變為主持協商、引導示范、培育骨干、支持自治的“輔導員”。
從“指揮員”到“輔導員”,轉變了干部角色和政府職能,把黨的群眾工作延伸到群眾身邊,遞送到群眾心里,讓黨群、干群的心連得更緊。
群眾唱主角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人是社會發展最核心的因素,群眾中有大智慧。群眾的參與度提高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就有了不竭的動力,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會大大增強。
鎮海社區是位于廈門老城區的老舊社區。兩年前,這里設施陳舊,環境臟亂, 39個小區樓院只有兩個有正規的物業管理。
韓新偉居住的小區沒有停車場,亂停車常常把路堵死,有老人生病,擔架都抬不出去。在這里住了10年,韓新偉為此慪了不少氣。2013年8月,鎮海社區成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試點社區。各小區、樓院的黨員成立黨小組,發動居民推選樓長,由樓長組成自治管理小組,再由居民議事會議通過表決,協商解決大家關心的問題。小區48位車主成立了自管小組,劃定停車位,訂立了停車公約。每個車位每月繳納300元,用于聘請保安,不僅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小區的治安也變好了。
鎮海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說,居民的積極參與解決了很多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完全改變了我們社區工作的思路。
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中,廈門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的基礎作用,以分類決策為基礎組織群眾參與,以“以獎代補”項目為載體吸引群眾參與,以信息化技術為依托擴大和方便群眾參與,以培訓提高為手段引導群眾參與,以規劃、協調、服務為紐帶帶動群眾參與,以民主議事制度為依據規范群眾參與,形成群眾廣泛參與、自覺參與、踴躍參與的良好局面。
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市民對共同締造的參與度:全市共計發放140.5萬份宣傳資料、45.5萬份征求意見表,召開2575場征求意見會,收到群眾意見建議12.1萬條;群眾義務投工投勞達71499個工日,自愿無償拆除舊房、豬舍、牛棚等捐讓出地塊用于公益事業48萬平方米;全市共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全市269個社區(村居),項目總投資3.41億元,其中群眾自籌資金1.28億元……
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從一開始,老百姓就自覺地參與,從“要我做”變成 “我要做”。這使得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在全市迅速風生水起。
促多元融合
實現“兩岸一家親”
在廈門381萬常住人口中,外來常住人口已經超過戶籍人口。廈門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2014年廈門接待的國內外游客超過了5000萬,在廈常住的臺胞有12萬人,外籍人士超過了1萬人。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廈門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廈門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一個繞不過的新課題。
湖里區殿前街道興隆社區就是一個臺胞聚居區,300多名臺商臺胞在這里安居樂業。巧合的是,在海峽東岸的臺中市也有一個同名的興隆社區。
2014年4月中旬,湖里興隆社區與臺中興隆社區簽訂了同名社區共建協議,共同確定了在社區營造和治理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事項。隨后,湖里興隆社區選派2名社區骨干赴臺進行為期15天的駐點,重點考察學習社區營造、社會團體、志工服務、社會工作、社區養老等方面內容。
借鑒臺灣地區先進的社區治理經驗,興隆社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臺胞主導的社區發展理事會,建立了組織框架和項目、資金運作模式,整合設立了關愛互助隊、守望相助巡邏隊、店家同盟會、社區藝術團、愛心媽媽手工作坊、人文環境組等十一個工作小組,更為廣泛地發動居民共同參與到美麗社區“大家庭”建設中來。
到目前為止,廈門已有37個鎮(街)與臺灣46個鄉鎮、村(里)進行了交流合作或簽訂合作協議,有21個社區與臺灣21個村(里)結成友好社區對子。以專題培訓等形式先后派出社區骨干40多批次449人次到臺灣地區參觀交流、駐點培訓、跟班見習、頂崗實習。同期來廈參觀學習、參加比賽、探親訪友等活動的臺灣地區里(村)長和干事長等基層社會組織人數逐年攀升,達到4551人。
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對臺是廈門最大的特色與優勢。廈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促進在廈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士等參與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融入本地社區生活,促進新老市民、城鄉居民、兩岸同胞乃至中外人士融入融洽,使大家增強歸屬感。搭建臺胞與居民互動和融入平臺,促進臺胞在參與社區治理中融入社區生活。積極促進和吸納臺胞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建立兩岸社區建設交流機制、加強兩岸村居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項目合作、吸引臺灣社會組織入駐等方式,推動兩岸社區深度交流,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促進“兩岸一家親”。
塑共同精神
家在廈門,愛在廈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熟人社會已經逐漸被陌生人社會所取代,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也逐漸缺失。只有形成共識并以共同的精神為根本,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才有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海滄街道海虹社區有21000多人,有老廈門人,有新廈門人,也有臺灣同胞和外籍人士。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開始后,社區黨委順應居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決定辦一所社區居民大學。這個想法與從北京來廈門定居的“熱心人”林文琦的心愿不謀而合,于是,她自告奮勇擔任了居民大學的副校長。一年來,居民大學成了社區組織的孵化器,催生了愛心手工作坊、戲曲社、民樂隊等十多個組織。林文琦說,居民大學是共同締造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的升級版,也是居民們交流互動的平臺,能激發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事兒童教育的臺胞陳怡仁本來在上海工作,有一次從廈門回臺灣,便喜歡上了這座城市,決定來廈門定居。如今她的早教班成了居民大學的金牌課程。在她的影響下,住在海虹社區的100多名臺胞中,就有30多人義務來居民大學講課,他們發自內心地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園。
家在廈門,愛也在廈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親睦相善。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過程中,廈門從居民的房前屋后做起,從公共空間做起,從熟人社區做起,從健康與衛生的社區做起,始終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居民素質、塑造公共精神作為基礎工程緊抓不放,切實提升居民的人文素養。通過最大程度地調動群眾參與,促進居民相識相知、融入融洽,錘煉“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特區共同精神。
強體制機制
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當前,在很多地方,政府對社會的治理依然存在以管控為主和大包大攬的路徑依賴,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仍不健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著政府主動、群眾不動,政府插手、群眾甩手,政府積極、群眾消極,政府拍腦袋、群眾搖腦袋的問題。而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找到了破解這些問題的有效路徑。
曾厝垵社區曾經是以“臟亂差”聞名的“城中村”。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開展以來,社區改變了政府包攬一切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業主、商戶、游客良性互動,制定了《曾厝垵文創休閑漁村民宿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組建了業主協會、文創會兩個主體型社區自治組織和決策型公共議事理事會,共同謀劃決議曾厝垵社區的長遠發展。
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曾厝垵就從“臟亂差”的“城中村”變成了“百姓富、生態美”的城市社區,被游客譽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業主和商戶收入成倍增加,成為繼鼓浪嶼之后廈門的又一張“城市名片”。
思明區曾厝垵文創會理事長寧軍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點贊”。他說,靈活、互動的機制是曾厝垵華麗轉身的保障,他將和5000多名文藝青年一起,繼續發揮所長,參與美麗廈門建設。
圍繞建立“縱向到底的服務管理機制”和“橫向到邊的多元共治機制”,廈門重點創新和完善了加強黨建引領機制、群眾參與機制、“以獎代補”激勵機制、社會化服務機制、志愿者服務機制、外來人口服務機制等,實現了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政府引導和居民自治的有機結合。
近兩年來,市、區兩級先后出臺和修訂了110多部(項)有關社區治理的政策法規,其中,市級52部(項)、區級60部(項),10多部(項)正在修訂。今年,市、區還將圍繞加強黨建引領、街(鎮)體制改革、社區自治等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開展課題調研,總結推廣一批成熟經驗,初步形成以社區治理為基礎的“廈門探索”基本框架。
獲廣泛點贊
美麗廈門成鮮活樣本
以社區為基本治理單元,以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引起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兄弟省市的廣泛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原副主席羅豪才等先后前來考察調研美麗廈門共同締造,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國家民政部、致公黨中央、中國社科院、全國臺聯先后派出調研組來廈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呈送中央領導。民政部把廈門作為第二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實驗區。
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廈門召開,既是對廈門社區治理創新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廈門的激勵和鞭策。廈門要以此為契機,不斷探索創新社區治理的方式方法,總結經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