垵爐村加快創建生態文明,村內環境進一步改善。
今日的蕓溪社區,一派溫馨祥和、欣欣向榮的場景。
溪林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三臭村變成了三美村。
三下鄉活動走進白交祠村,豐富居民的生活。
本報記者走進蕓溪社區,傾聽這里的社區治理故事。
垵爐村全景圖。
23個少數民族居民同駐共建、互相融合,打造“七彩蕓溪”。
廈門日報訊 古同安,今廈門。作為廈門最大的行政區,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同安,在時代的潮流中,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社區結構——這里有最古老的城區,這里也有最偏遠的山村;這里有最本土的文化,卻也有一半的人是外來人口。
山海差異,城鄉差異,本土與外來的差異,在多元的社會形態與人口結構面前,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引領下,同安區立足實際,統籌城鄉,差異發展,創新社區治理新格局,在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1、突出統分結合
構建差異化發展的社區治理格局
同安區按照“突破一個難點、打造一批示范點、逐步全面推開”的思路逐步展開社區治理和共同締造的探索和實踐,抓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典范村居建設,統籌城鄉,差異發展,全面開展社區治理。
基礎條件差的新民鎮溪林村率先開展社區治理試點,以生豬退養為突破口,廣泛發動黨員、群眾參與,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幾個月內由落后村轉變為全區示范點,溪林村以《微法典》為基礎的“社區治理微型‘閉合自控’系統”,入選“2014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評選活動。
在總結溪林村治理經驗基礎上,同安區根據城市老社區、新社區、城中村(村改居)社區、純農村社區,以及外來人員、臺胞、外籍人士等人員集中社區等不同類型社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城市社區,充分發揮社區各種組織的力量,發動居民參與相應的活動和項目建設,促進交流融合。村改居、農村社區,充分發揮鄉賢和“五老”群體作用,組織帶領和發動村民民主自治,推進“五位一體”建設。
大同街道城西社區以建設“孝德園”為抓手,動員轄區內醫院、學校、企業共同締造美麗家園,重新煥發老城區的魅力;汀溪鎮頂村村引進“頂上人家”生態旅游項目,做大做強“一村一品”茭白產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2、立足群眾需求
構筑縱橫發展的管理服務格局
基礎在社區,核心在共同。
同安區按照“精調研、重培訓、強社區、促服務”的原則,基本形成了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綜合服務站為依托,居委會為主導,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為基礎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新格局。
增加社區的財力物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成立社區綜合服務站,實行“一站式”便民服務,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共有24000多名老人得到服務。剝離社區承擔的行政性事務,增加社區服務居民項目,9大類80余項公共服務在社區直接受理,提升為民服務的質量。強化黨組織統籌領導能力和社區隊伍建設,積極引導在職黨員主動融入社區、積極參與和諧村居和美麗同安共同締造建設。強化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積極引導民間自治組織的發展,探索建立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及激勵保障機制,如西柯鎮美人山社區居民自發成立了一支由28人組成的平均年齡60多歲的老年人義務巡邏隊以及30位居民組成的“鳥巢”書屋志愿者隊伍。
3、加快三社聯動
構造專業化服務的
新型治理機制
積極探索實現社工、社會組織、社區“三社聯動”的基本路徑,有序推進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和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良性互動,有效促進了社區治理服務能力和社區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
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設立“同安區社會工作服務總站”,選聘2名持有社會工作師證書的社區工作者擔任社會工作服務總站工作人員;通過減免租金、提供部分辦公設備等形式扶持入駐的民辦社工組織發展壯大;在各城市社區推廣設立社工服務站,配備社區專職專業社會工作崗位。
建立社工人才培養制度。積極發動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考前培訓班。培育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通過實行直接登記、簡化備案程序、放寬登記限制,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器等措施,加快孵化和培育社會組織。
探索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培育扶持同安區同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及引進廈門市沁心泉社會工作師事務中心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服務居民。如:同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城西社區居委會攜手,以小精靈俱樂部為平臺,舉辦“有故事的暑假”暑期志愿服務,探索“社區居委會+專業社工”的綜合服務模式,推進社區創新治理;同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攜手東山社區開展“金銀婚慶典活動”,倡議和引導社區居民和全社會共同關愛身邊的老年人。
【記者手記】
社區治理創新凝聚群眾智慧
“路線教育就是好,美麗廈門共締造,三臭溪林變三美……”這是同安區新民鎮溪林村村民陳泉水寫的一首小詩。
年近七旬的陳泉水曾是老上訪戶,如今他成為美麗溪林共同締造的堅定支持者、建設者,他的轉變向我們證明了所有村民都可以成為建設美麗廈門的主體。記者在蕓溪社區采訪時了解到,社區書記葉海英也正籌劃把過去那些故意踩臟石桌、石椅、木椅的小破壞者變成社區公物的保護者。
每一個社區治理的成功創新,除了上級部門的重視,無不凝聚著基層的草根智慧,激發群眾參與,凝聚群眾共識。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在哪里?怎么讓社區治理走向成功,首先遇到的是主體的困境。誰來治理?怎么治理?誰來建設?怎么建設……“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模式已經給出了解決辦法。
剩下的就是在共同締造過程中,怎樣去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社會治理創新過程中,善集群眾之智,善聚群眾之力,就會產生無窮的智慧、匯聚巨大的力量,正所謂“群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真正這樣做了,政府和民眾就把心想到了一起,勁用到了一起,情融在了一起。
“社區你我他,建設靠大家”。希望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中,群眾和政府的關系早日從“你和我”變為“我們”。居民從“觀望”到積極投入、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社區建設、社區治理創新就能從“靠政府”變成“靠大家”。
【亮點】
蕓溪社區:打造多民族的“七彩蕓溪”
晨曦微露,老人們走出家門,到公園溜達,怡然自得;大人們整裝待發,出門上班,精神抖擻;孩子們歡聲雀躍,進入校園,快樂無比。華燈升起,廣場舞曲響起,居民踩著節拍歡快跳起,整個社區歡歌笑語。歡聲之后,居民們回歸溫馨港灣,進入甜蜜的夢里……這就是今日的蕓溪,一派溫馨祥和、欣欣向榮的場景。
“外來不是客,都是一家人?!本用裨S玉霞告訴記者,自己是滿族人,2007年從東北老家來,到蕓溪和女兒一起生活,這邊環境幽雅,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其樂融融。小區居民很多來自全國各地,我結識了很多朋友,鄰里相處得很好。
蕓溪社區書記葉海英說,社區從實際出發,以民族工作為抓手,帶動不同民族居民交流,不僅有美食交流游園會,新建民族文化園,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內涵,推動民族文化融合。
蕓溪社區是個有著23個不同民族的大家庭,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里,他們和睦相處,互助友愛,創建屬于大家的溫馨家園。值得一提的是,蕓溪社區“七彩溪民俗部落”的成立,更是居民感受美麗社區各族文化的好去處。通過招募社區內少數民族達人,為社區的孩子講述民族故事、展示民族服裝、表演民族舞蹈、民族歌曲等,讓社區的孩子接觸更多的民族文化。
記者了解到,蕓溪社區圍繞創建“五型”社區(創業型、學習型、環保型、文化型、情感型社區),引導街道轄區內23個少數民族居民同駐共建、互相融合,通過民族文化園、民族美食交流、民族舞蹈隊、民族文化展廳、漢族家庭與少數民族家庭結對子、閩南話課堂等載體,促進不同民族居民共管共享歡樂家園。同時組建“鄰里守望”志愿服務隊,建立“三三四”保潔機制,啟動社區垃圾分類,有效解決廣場舞噪音擾民、公共基礎設施難維護、垃圾污水處理不到位等難題。
溪林村:草根智慧摘下國家級大獎
整齊漂亮的花墻,寬敞干凈的路面、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走進同安區新民鎮溪林村,道路兩旁的路燈、垃圾桶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人仿佛置身城市社區,鳥語花香的山村在青山的映襯下顯得寂靜安逸。
很難想象,一年前,溪林村還是一個以“豬糞臭、水溝臭、名聲臭”聞名的“三臭”村。僅僅過了一年,空氣變清新了,房前屋后變漂亮了,溪林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臭變成了三美(山美、景美、人美),到了春季百畝油菜花海盛開,引得游人如織、流連忘返。
今年67歲的陳泉水是村里的老黨員,曾經多次向上級反映村里的污染問題。如今,他既是美麗建設堅定的“支持派”,也是強有力的“監督派”,通過參加監督小組,親自參與相關微組織運轉,親身經歷了溪林的突變。自從溪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老陳和施工隊一樣,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溪林村,像老陳一樣熱情參與共同締造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從身邊人發動起、從身邊事做起,主動融入到共同締造中,共同吹響“美麗溪林”建設的號角。
今年5月,民政部在京召開“2014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發布會。同安區新民鎮以《微法典》為規范的微型“雙向自治”社區治理模式從全國社區治理創新成果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以第六名的成績獲評“2014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成為福建省唯一獲獎項目。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新民鎮把傳統鄉規民約和現代治理體系相結合,立足群眾訴求,在村民自發參與基礎上,不斷總結群眾的智慧,將“草根經驗”通過《微法典》這種形式固定下來,使得各微型自治組織職責明確,權利清晰,進一步推動“雙向自治”社區自理模式更加規范、高效?!段⒎ǖ洹分饕?村規民約、微型自治組織的職權、運行機制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