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紡織社區:老工廠社區華麗轉型 在紡織社區,你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個“老牌”社區特有的印記。這里曾是紡織廠所在地,遍布著老舊企事業單位職工宿舍,還住著許多退休職工。如何讓破舊街巷實現美麗蛻變,如何讓居民完成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型?經過不斷的探索,紡織社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整治老街巷 衛生死角變身文化長廊 錢素香今年78歲。她家附近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是她每天出門都會經過的地方。長廊約30米長,她走過時都要停下來看看。但是在以前,錢奶奶經過這里都要遠遠避開,“那里又臭又臟,我們曾叫它‘野豬林’。” 錢素香說,這里曾經是廢棄店面,因長期閑置,這里成了沒人管的“死角地帶”。 去年,共同締造在紡織社區全面開展,退休教師廖老師建議,將店面改造成“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讓附近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能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在學校和駐廈部隊的支持下,這個居民眼中的“野豬林”被改造成為社區一景。 完善老人協會 鼓勵老人參與共謀共管 紡織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人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389位。今年78歲的徐淑英和大多數退休老人不一樣,每天過得非常充實。“我是小區樓長,平時大家有啥事都會來找我。”此外,她還是社區老人協會成員和志愿者。 在紡織社區,像徐奶奶這樣積極參與共同締造,發揮余熱的老人有很多。為完善老人參與共謀的平臺,在社區的支持下,社區老人協會通過選舉,產生了7名理事會成員,在協會里,老人既是社區工作的參與者,也是社區服務的受益者。 此外,不少居民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建立一幫一或二幫一的服務模式。“居民紛紛參與志愿服務,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社區工作人員小邱說。 康城二里:居民融入“新家園” 臨近中午,康城二里的吳衛英端著一碟東西快步走著。原來,她所在的合唱隊和舞蹈隊成員準備了一場“百家宴”。吳衛英做了拿手好菜,準備讓大家見識一下自己的手藝。 康城二里,是杏濱街道康城社區典型的“新廈門人”生活區。共同締造開展以來,吳衛英和小區鄰里很快相識、相熟,真正在康城二里找到“家”的感覺。 居民微信群 促進鄰里交流互助 馬珍珠是康城二里居民。最近,她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原來,她加入了小區的幾個微信群,有舞蹈群、小區互助群等,每天有發布活動消息的,有聊家常的,有詢問求助的,她不時會參與討論。 居民自發設立微信群,這在全市乃至全省尚屬首創。除了舞蹈群、合唱群等,還有多達557個成員的“小區互助群”,在群里可以問到快遞電話、家政服務,還有人把小區違章車輛拍照在群里“曝光”。 截至目前,康城社區共成立39個微信群、3個QQ群,參與達到1000多人次。現在,康城二里每棟樓都有微信群,這些微信群構成“三級微信網”:居民可在微信向樓棟長反映問題,然后轉到居民事務理事會理事長手上,再由理事長解決或反饋到居委會,發揮了理事會“小組織、大作為”的作用。 鄰里青年匯 助力社區治理服務 今年4月19日,全市首個“鄰里青年匯”試點暨集美區大學生志愿服務驛站在康城社區成立,其成員全部來自社區家委會年輕的家長、青年達人、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等。 康城二里小區有2200多名年輕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等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存在有熱情沒精力、有時間沒合適的平臺參與社區事務的問題。”共青團集美區委副書記、青年匯理事會秘書長章琳琪介紹說:“鄰里青年匯的成立,將是解決共同締造中年輕人缺位問題的一個有益探索。” 隨著鄰里青年匯的成立,一批年輕人積極參與到了社區治理和服務中。 “平臺登記的人數已超過百人。”康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林延樂表示,下一步,青年匯將開展“互聯網+”服務,幫社區開設微信公眾號,把居民吸引到互聯網平臺上,方便服務居民,同時收集居民建議。 |
相關閱讀:
- [ 07-28]評論:走出一條可復制的社區治理新路子
- [ 07-28]社區治理廈門經驗獲贊 "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出成效
- [ 07-28]社區治理"廈門藍本"被點贊 首批12個實驗區通過驗收
- [ 07-27]為老人理發 送愛心物資晨曦公益服務隊開展社區公益關愛活動
- [ 07-27]禾緣社區志愿救援隊巡邏五緣灣海域 昨日救起1溺水兒童
- [ 07-27]趣味讀書夏令營閉營,孩子們為自己編的手工藝品創作故事
- [ 07-27]思明統籌增效協商共治 奏社區治理創新的"幸福交響曲"
- [ 07-27]湖里多項社區治理創新經驗和做法在全省全市廣泛推廣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