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醫院專家到蓮前社區醫院,指導社區醫生為群眾看病。
在社區醫院的藥房,患者如今也能領到和大醫院藥房一樣的醫保藥物。
社區健康管理師為患者服務。
閱讀提示: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社區醫院的建設,積極推行分級診療舉措,引導群眾就近方便看病,減少相關費用。然而,不少群眾對社區醫院信任度不高,仍然舍近求遠去大醫院看病。癥結在哪?主要是社區醫院人才缺、藥品少、處置能力弱,雖然就在家門口,卻離患者的需求很遠。廈門率先進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力求補齊社區醫院的這些短板,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過去,對于患糖尿病多年的廈門市民呂先生來說,到大醫院復查糖尿病是一場“惡戰”。
為了檢查餐前血糖,他每次都要空腹去醫院,而等掛號、看病結束,往往已經過去了三四個小時。“餓得手抖、頭暈、冒冷汗是經常的事。”他說,有一次,還因為低血糖暈倒在醫院。
其實,呂先生住在廈門火車站附近,走到思明區梧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要5分鐘左右。如此舍近求遠,歸根到底是他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不高。
“要解決群眾看病難,關鍵在于推行分級診療。但分級診療、有序就醫說易行難,癥結就在‘社區弱’這個環節上。”廈門市衛計委主任楊叔禹說,人才缺、藥品少、處置能力弱等狀況,導致社區醫院“門寬路窄”,阻礙了患者進入的腳步。
如何補齊這些短板,壯大社區醫院的實力?去年以來,廈門在省內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沒有好醫生
一切都是空談
建立三級醫院專科醫師、社區醫院全科醫師、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服務體系,提升社區醫院醫護水平。
對于不少患者來說,去大醫院看病排隊時間長、看病時間短、診后追蹤難,這些常被詬病。但因為好醫生的虹吸效應,到大醫院去,仍然成為他們的首選。
“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社區醫生接觸病人少,醫術無法提高,而為了提升業務水平,專業人才又爭先恐后往大醫院擠。”廈門市某社區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沒有好醫生,一切都是空談,長期的體制不順,導致社區醫院人才缺乏,而短期內這一問題還無法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留住患者?廈門先從典型慢性病入手,突破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從去年開始,逐步建立“三師共管”的服務體系。
“在大醫院的門診患者中,近八成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解決這部分患者的看病難題至關重要。”楊叔禹說,所謂“三師”,是指一名三級醫院的專科醫師、一名社區醫院全科醫師和一名經過培訓認證的健康管理師(多由護士、營養師等培養而成)。
社區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只要簽約加入“糖友網”和“高友網”,便可接受“三師”服務。三級醫院專科醫生每兩個月下一次社區,負責診斷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通過網絡雙向診療平臺將方案發給社區醫生;社區醫生負責執行方案,并將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時轉診至專科醫生;健康管理師則每兩周追蹤隨訪一次,給患者提供健康飲食等建議。
“有大醫院醫生的醫術兜底,又不用到大醫院排隊,找社區醫生就近診斷、拿藥,平時還有健康管理師長期跟蹤病情,有問題可隨時咨詢。這種就醫模式不僅方便,還讓人心里特別踏實。”患糖尿病多年的退休職工張憲亮說。今年初,他與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并與廈門第一醫院糖尿病專家李學軍長期聯系。李醫生制定診療方案,社區醫生開藥,健康管理師定期上門檢測血糖。半年多來,他的血糖已經成功控制在正常值。
“對于社區醫生來說,‘三師共管’一方面帶來了好醫生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因為患者的增多也增加了實踐機會,業務水平提升得很快。”楊叔禹介紹,目前,加入“糖友網”和“高友網”的患者已達3萬多人。明年廈門爭取把“三師共管”患者范圍擴大至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等,真正實現小病、慢性病首診在基層。
像把大醫院的藥房
搬到家門口
允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的藥品,社區醫院的藥品種類豐富了,門診量開始上升
“在我們社區里也能買到米格列奈了!”這個發現令張憲亮驚喜不已。今年7月1日起,廈門市允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的藥品。大醫院醫生開的藥,特別是部分醫保目錄用藥,如今在社區醫院也能開到了。
此前,社區醫院藥品少,影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過去我們只能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里520種藥品,患者拿著大醫院開過來的方子,到取藥柜臺上一看,一半以上的藥拿不到。用替代品,患者心里又不踏實。這么折騰一兩次之后,患者可能又回流大醫院了。”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郭勇告訴記者。
“確實是這樣,改革的步驟要環環相扣。”楊叔禹介紹,為此,廈門市衛計委聯合市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共同出臺了完善分級診療的通知,其中,藥品使用改革是重點。
新政策規定,今年7月1日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除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藥品外,增加了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共2374種藥品,其中西藥1285種、中成藥1089種。
“這像把大醫院的藥房搬到了家門口。”張憲亮說,對于普通患者來說,社區醫院的吸引力更大了。一組數據佐證了他的說法,記者在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放開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藥品使用后,該中心今年7月的門診量近萬人,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一番。
門診量大了
社區醫院要有能力處置
改革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入分配機制,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增強社區醫院的處置能力,讓患者對社區醫療服務有良好的體驗
門診量大了,社區醫務人員的壓力也大了。如何增強社區醫院的處置能力?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如何調動?對此,今年1月,廈門市衛計委、財政局聯合下發關于改革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入分配機制的通知。
“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全額撥款體制按照收支差額管理,實行基層績效工資改革,提高績效工資在基層醫務人員收入中的比重。通俗地說,不吃大鍋飯了,病人看得多照顧得好,社區醫務人員獎金就拿得多。此外,放開醫保的門檻,把過去的總額結算改為據實結算,讓醫生看病沒有后顧之憂。”楊叔禹介紹。
張琳是海滄區海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師,她一個人要服務近百名簽約慢性病患者。平時,對這些患者的病情控制追蹤是她的主要任務。部分患者通過可穿戴設備測量血糖血壓后,數據直接聯網到張琳的手機上,遇到異常,系統會實時提醒,而她會第一時間打電話或上門督促患者正常飲食、用藥和運動。最后,相關數據都會統一傳送到醫院后臺管理系統上,成為張琳的工作考核依據。
在今年7月份的考核表上,記者看到,張琳的簽約患者血壓血糖正常率達到89%,其中7名患者由6月份的不達標轉成了達標。因此,按照相關規定,張琳比上個月多拿了700元的獎金。
“這些獎勵政策依據各社區的不同情況,仍在做適當的調整。但大方向就是鼓勵基層醫務人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對社區醫療服務有良好的體驗。”楊叔禹介紹,另外,為彌補基層醫療力量的不足,相關政策還規定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退休醫護人員等參與基層診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