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東南網8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益航/文 沈威/圖)78歲的老王,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情景,自己有生之年竟還能見到親生母親?他連忙迎上前,攙扶著面前這個白發稀疏的阿婆坐下。
看著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阿婆也早已記不清他的模樣了,甚至覺得他并不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
然而命運卻將母子倆緊緊地牽到了一起。在各方印證之下,昨日上午,集美后溪港頭里的一座老宅里,一場時隔70多年的母子相認,奇跡般地發生了!
尋親 按捺不住的思念
昨日凌晨3點,家住福州閩侯的阿婆,就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起床梳頭打理,等著孫子和孫媳婦接她來廈門尋親。
活了一個多世紀,她是第一次如此想家。想那個五歲時被迫和自己分隔兩地的兒子,想她的弟弟妹妹。
這一趟旅途,其實早在上個月就該出發,后來因老人突發疾病耽擱了。老人痊愈后,孫子和孫媳婦決定于上周六帶她過來,無奈又遭遇臺風“蘇迪羅”。禁不住老人的“固執”,昨日清晨6點,孫媳婦江女士和丈夫開車載著老人,從閩侯出發趕往廈門。
這一趟尋親之旅,江女士和家人心里都沒什么底。老人現在的名字叫陳珍珠,這是福州家人在給她上戶口時報的。老人如今100多歲,已到期頤之年。70多年前,她從集美改嫁到閩侯,對于故鄉和親人的印象,確切的只有一個在后溪閩南話叫“白朱”的地名,和一個叫“冷高山”的人名,甚至連自己原先的名字都已不記得了。茫茫人海之中,又該去何處尋找呢?
為了圓老人的心愿,江女士之前就已經托人打聽相關線索,可惜并無收獲。昨日上午10點,祖孫三人開車來到集美車站,江女士找了個年長的路人,試著跟他打聽是否知道“白朱”這個地方。雖然發音已經有所不準,不過路人還是聽出來了,原來后溪確實有這么個村子,叫白石,如今叫做“后溪東宅村白石社”。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老人離自己的故鄉似乎更近了一步。
重聚 已不是熟悉畫面
昨日上午10點多,江女士等人開車趕到白石社,并帶著老人在村里尋找。然而面對眼前的景象,老人已看不到自己熟悉的畫面,一直稱這里并不是她的家。
就在三人準備離去的時候,江女士心想要不再打聽一下,便試著跟村里一個小賣部的老板詢問,是否知道“冷高山”這個人?沒想到上天再次眷顧,老板一下就聽出來了,指著旁邊一輛車:“你跟他走,高山就住他隔壁。”
忐忑了不知道多少個日子的心,難道這么快就會得到回應?江女士跟著前面的車,敲開了“高山”家的門,出來的是一個老翁。“不是,不像他。”“高山”在老人的印象里,是她弟弟的名字,而眼前這個人,并不像是自己弟弟,她拉著江女士兩人就要走。“你們是不是‘和東’、‘和盛’的家人?從閩侯那邊過來的?”老翁忽然說起老人兩個兒子的名字。“沒錯,就是我們。”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沒想到真要幫奶奶找到親人了?江女士內心激動萬分,身子都不由自主地顫抖了起來。
原來老翁名字叫“連高山”,并不是老人的弟弟,而是她的侄兒,老人的家鄉就在白石社!早在上世紀60年代,老人在福州的兒子曾經來后溪見過老連,此后雙方還有過書信來往。只是后來大家年紀都大了,斷了聯系,兒子也只記得母親的家在廈門后溪公社,具體的地址卻再也不記得了。
掛念 別離73年的兒子
雖然找到親人了,可是老人最牽掛的那個人,卻還未見到。
70多年前,那個廈門還未解放的年代,老人從后溪白石村嫁到隔壁的港頭村,并生了一個兒子。兒子五歲那年,丈夫去世,老人跟一個在后溪的閩侯人走到了一起,那年她30歲。
因為丈夫要帶她回福州生活,可是前夫的家人卻不愿讓她把兒子帶走,從此,老人無奈只身離鄉,兒子寄在小叔子家里養。改嫁時,老人的丈夫也是喪偶,并已育有兩個兒子。婚后第二年,老人又生了一個兒子。不幸的是,小兒子一歲時,第二任丈夫去世了。無力撫養三個小孩,老人只能將二兒子送給附近的村民領養,剩下的兩個兒子寄在了孤兒院,自己整日放牛維持家用。
小兒子一歲時,老人曾走了七天七夜,花光所有盤纏,一路請挑夫幫忙,帶著兩個兒子從閩侯回過娘家一次,從那以后,卻再也沒回去過。如今,她最掛念的,便是當年那個跟自己分隔兩地的兒子。
愧疚 沒親手帶大兒子
老人掛念的兒子,便是文章開頭的那個老王,如今也已78歲高齡。在他的印象里,也有著這么個媽媽,在自己小的時候便離鄉了,如今他覺得母親應該離世了。
昨日上午,當表兄弟老連帶著老人來到家里,告訴他這是他媽媽時,他一度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而當得知老人回家了,很快村里的鄰居們也陸續趕了過來。在多方印證之下,分隔70多年的母子倆,終于奇跡般地相認了!
老屋的大廳里,老人拄著拐杖,和兒子相隔而坐。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老人只能靜靜地注視著他:“有幾個兒媳婦?”“兩個。”“孫子呢?”“四個。”“很厲害,很有本事!”
頓了一會兒,老人又問:“要不要去福州家里玩?”
兒子說(笑):“從來沒出過遠門,去了那邊語言也不通吧?”
……
一邊是福州話,一邊是閩南話,在江女士等人的翻譯下,盼望了半個多世紀的對話,平靜地進行著。
見到兒子,老人心中更多的卻是一份愧疚:“他五歲時我就走了,我都沒把他帶大……”
緣起 一封錄取通知書
其實早在幾年前,江女士和家人就想過幫老人尋親。可是時隔這么久,又沒有確切的線索,大家都覺得希望渺茫。
上個月的一天,老人的曾孫女收到了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笑著告訴她:“太奶奶,我考上大學啦,要去廈門集美讀書了!”
集美,這個幾乎快被她遺忘掉的名字,卻頓時撥動了她心底的那根弦,撩起那份深藏在心底的思鄉之情:“哦,我家也在那邊,我也要跟你一起去。”
而這一切,在這個臺風剛過的日子,短短不到一個上午,老人在她103歲的時候,全部如愿了。她一共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不過都已經離世了。除了兩個孫子外,她還有一個孫女。
昨日下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過團圓飯后,老人啟程返回福州閩侯。她期待親人們能夠去閩侯,看望她的第二個故鄉,訴說更多的親情。
這是愛的奇跡
曾益航
這真的是個奇跡!見證愛的奇跡,見證親情的奇跡!
就在昨天,一場時隔70多年的母子相認,奇跡般地在集美后溪的一座老宅里發生了。主人公是百歲阿婆陳珍珠和她兒子——78歲的老王。(詳見今天導報03版)
阿婆在廈門的孫媳婦笑著說:“沒想到臺風幫我們‘刮’了個奶奶回來,真好!”
說起老人,福州的孫媳婦江女士幾乎有說不完的話。談得最多的,還是老人心中的那份善良和堅韌。
在廈門還未解放的年代,阿婆硬是靠自己放牛,含辛茹苦帶大了兩個兒子,雖然有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當江女士懷孕時,老人幾乎每晚睡覺前,都會拿很多很多吃的,看著她吃完才回去睡覺。當鄰居有誰生病時,她還會四處幫忙尋草藥,熬成湯端過去給鄰居喝。
如今已為百歲人瑞,老人還堅持自己煮飯、洗衣服、打理房間。江女士嫁來20多年,記得奶奶只去過三次醫院。有一次還是掉進水里,住院不到一星期就康復了。能下病床的時候,老人還特意到醫院逛了一整圈,說從沒住過這么漂亮的醫院。
說好要來廈門尋親時,老人幾乎每天晚上都很激動。當江女士一時沒辦法帶她來,她甚至“纏”著鄰居,讓他們帶自己來廈門找。
老人的這份善良和堅韌,還體現在對兒子的數十年的思念、牽掛。或許老人的堅持,上天都感動,見證愛的奇跡:哪怕歲月神偷,70多年時光荏苒,命運仍緊緊地將“血濃于水”的母子倆牽到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