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迅瑩談父親高云覽和《小城春秋》:讀了一輩子還是沒讀懂 年過八旬的高迅瑩女士似乎一輩子都在寫父親,包括《高云覽文集》和《永遠的豐碑———紀念高云覽誕辰100周年》都是由她主編。但是,對于父親高云覽影響了一甲子時光的著作《小城春秋》,她總是說,“還沒讀懂,讀一輩子也沒讀懂。很多事情是要隨著年齡和經歷,慢慢去體會的”。 高云覽1910年生于廈門橋亭街。1932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詩歌會”,與楊騷、白薇、穆木天、葉以群、蒲風等一起活動。幾年后,他到南洋當老師,參加“馬來亞抗敵后援會”、“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1942年,與胡愈之、郁達夫等文化人士流亡蘇門答臘群島。1950年舉家回國,定居天津,并寫成《小城春秋》。 這是一部著名的描寫革命知識分子生活和斗爭的小說,它以1930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廈門破獄斗爭為背景,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國革命斗爭的一角。 1956年12月,高云覽因病英年早逝后半年,《小城春秋》出版,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當時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說。 高迅瑩依然記得,父親創作時,每天,天一亮就進書房執筆耕耘,常常會忘了吃飯,忘了休息,終年足不出戶,幾乎沒有節假日。 在最近寫的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中,高迅瑩詳細地記錄著《小城春秋》付印的是第6稿。“那是1956年春天。”高迅瑩悲嘆,“誰能想到,那年6月13日,他因病永遠地去了。他常說,《小城春秋》付印后,要到工廠、到農村、到海防前線去體驗生活。他還說,要好好寫一寫移山填海,修建鷹廈鐵路的勇士們和海防前線的英雄兒女……” |
相關閱讀:
- [ 12-01]廈門籍作家高云覽紀念文集《永遠的豐碑》首發
- [ 08-17]89件僑批文獻亮相福建省圖書館
- [ 08-17]“海峽壯歌——福建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史實展”開展
- [ 06-04]兩岸聚焦:活力四射的兩岸文學對話
- [ 04-23]“兩岸作家交流會”在臺北舉行
- [ 04-10]臺灣作家、老兵后代劉臺平:助力抗戰老兵赴臺尋袍澤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